肠炎按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多急性起病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非感染性症状相对迁延,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内镜检查,治疗非感染性个体化饮食等,感染性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防脱水用药谨慎,老年人注意补液速度等,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
一、肠炎的定义与分类
肠炎是肠道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病变,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肠炎与非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多由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引发;非感染性肠炎包括自身免疫性肠炎(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其中自身免疫性肠炎与机体免疫异常相关,过敏性肠炎则与接触过敏原引发肠道过敏反应有关。
二、主要症状表现
(一)感染性肠炎
多急性起病,常见症状有腹痛(多为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腹泻(粪便可为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十余次)、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肠炎
症状相对迁延,自身免疫性肠炎可出现慢性腹泻、腹痛,病情进展可能伴体重下降,部分患者会有肠外表现,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伴随关节痛、皮疹等;过敏性肠炎则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腹痛、腹泻,脱离过敏原后症状可有所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三、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如近期是否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等)、旅行史(是否到过疫区)、既往疾病史(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病原体等;粪便病原学检测能明确是否为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血常规检查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炎症程度,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
(三)影像学及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肠炎的性质;腹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评估肠道病变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
四、治疗原则
(一)非感染性肠炎
自身免疫性肠炎需根据病情个体化治疗,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但优先强调饮食调整,建议患者进食低脂、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过敏性肠炎则需明确并规避过敏原,同时可使用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
(二)感染性肠炎
细菌感染引发的肠炎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依据病原体药敏结果选用,避免滥用;病毒感染所致肠炎多为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寄生虫感染引发的肠炎则需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始终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合理饮食、充足补液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肠炎时肠道功能较弱,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优先选择儿童专用的安全药物剂型;饮食上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肠炎时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补液时需注意补液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用药需充分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时使用含糖补液盐需谨慎;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下适当补充营养,维持机体抵抗力。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肠炎时,药物选择需特别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治疗方案。饮食调整同样重要,需保证营养均衡且不加重肠道负担,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