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因外力等致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的状况,病因包括骨质疏松、创伤、肿瘤,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畸形,诊断靠X线初步显示、CT精准判断细节、MRI全面评估脊髓神经,治疗分保守(卧床、支具、药物)和手术,康复需早期适度功能锻炼、保证营养支持,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防骨质疏松等、儿童创伤后勿随意搬动、骨质疏松者需长期治骨质疏松降再发风险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因外力等致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的状况,病因包含骨质疏松、创伤、肿瘤,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畸形,诊断借助X线初步看、CT精判细节、MRI全面评脊髓神经,治疗分保守(卧床、支具、用药)和手术,康复要早期适度功能锻炼、保证营养供给,特殊人群里老年人需防骨质疏松等、儿童创伤后莫随意搬动、骨质疏松者得长期治骨质疏松降再发风险。
一、定义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指因外力等因素致使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的骨折状况,常见于骨质疏松人群、老年人及有外伤史者。
二、病因
1.骨质疏松:老年人群因骨量丢失、骨强度下降,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女性绝经后及老年人尤为常见,骨质疏松使椎体承受外力时更易受损。
2.创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外伤可直接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青少年或青壮年因外伤致病风险相对较高。
3.肿瘤:椎体本身的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椎体,会破坏椎体骨质结构,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骨折部位常出现明显疼痛,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能稍有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除。
2.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及椎体结构改变,患者脊柱活动会受到限制,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
3.脊柱畸形: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脊柱出现后凸或侧凸等畸形,影响外观及身体功能。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可初步显示椎体压缩的情况,观察椎体形态改变,但对于细微骨折或脊髓神经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能更精准地判断椎体骨折的程度、范围以及是否合并椎体附件骨折等,对骨折细节的显示优于X线。
MRI:不仅可明确椎体骨折的情况,还能评估脊髓、神经是否受到压迫及损伤情况,是诊断中较为全面的检查手段。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适用于轻度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保持正确卧床姿势;佩戴支具固定,以限制脊柱活动,促进骨折部位恢复;同时可配合使用促进骨愈合的药物等辅助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伴有神经症状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椎体成形术等,通过手术恢复椎体高度、稳定脊柱结构。
六、康复护理
1.早期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如四肢肌肉收缩练习、脊柱稳定性锻炼等,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但需注意锻炼强度和方式要循序渐进。
2.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骨折愈合及维持骨骼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更需注重营养补充。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可通过摄入含钙丰富食物、适当晒太阳等方式促进钙吸收,同时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老年人骨强度低,轻微外力也可能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且恢复相对较慢。
2.儿童:儿童椎体压缩性骨折多由严重创伤引起,家长需高度重视,一旦怀疑儿童有脊柱损伤,应避免随意搬动,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延误病情导致不良预后。
3.骨质疏松患者:除积极治疗骨折外,需长期规范治疗骨质疏松,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等,以降低再次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