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可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感染、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因骨折部位出血肿胀致骨筋膜室内压增高压迫血管神经,早期有患肢剧烈疼痛等表现,靠临床表现等诊断,需立即切开筋膜减压;感染因骨折端暴露等细菌侵入,有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靠血常规等诊断,需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缺血性肌挛缩因骨筋膜室综合征未及时处理致肌肉缺血坏死纤维化,有爪形手等畸形,预防靠及时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较复杂效果差早期预防关键。
定义与机制:胫腓骨骨折后,骨折部位的出血和肿胀会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室内的血管和神经,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例如,小腿的骨筋膜室由深筋膜、胫腓骨和胫腓骨间膜围成,骨折后出血使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上升,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肌肉、神经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患肢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被动牵拉受累肌肉时疼痛加剧;随后出现患肢肿胀,皮肤紧张、发亮,有压痛;接着会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等;再进一步会出现肌肉运动障碍,如足下垂等;晚期则可能出现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导致肢体功能严重丧失甚至需要截肢。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自身修复和适应能力与成人不同,可能在症状表现上不太典型,但疼痛等不适往往也较为明显;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后恢复可能更缓慢,且感染等风险可能增加。
诊断与治疗: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筋膜室压力测定等进行诊断。治疗上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以降低骨筋膜室内压力,挽救肌肉和神经组织。早期及时的减压手术是关键,若延误治疗,会严重影响预后。
感染
定义与机制:胫腓骨骨折后,骨折端暴露或皮肤破损等情况易使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骨折部位的血运破坏以及局部组织损伤为细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伤口有脓性分泌物等;全身可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可能体温变化不如成人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等;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感染后恢复较慢,且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感染后,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反复,且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等更严重后果。
诊断与治疗:通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伤口分泌物培养等明确诊断。治疗上需根据感染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对于有明显脓肿形成等情况需进行切开引流等处理,对于骨折不愈合等继发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处理来促进骨折愈合和控制感染。
缺血性肌挛缩
定义与机制:长期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未得到及时处理,导致肌肉缺血坏死,进而发生纤维化,最终引起肌肉挛缩。这是胫腓骨骨折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缺血使肌肉发生变性、坏死,随后瘢痕组织形成,导致肌肉挛缩,影响肢体功能。
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爪形手或爪形足等畸形,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不同年龄患者出现的畸形及功能受限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缺血性肌挛缩可能会影响肢体的生长发育,导致肢体短缩等问题;对于成年患者,会严重影响其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本身血管状态可能较差,发生缺血性肌挛缩的风险相对更高,且恢复可能更困难。
预防与治疗:预防主要在于及时处理胫腓骨骨折相关的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情况,早期解除压迫。治疗上一旦发生缺血性肌挛缩,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松解等复杂治疗,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因此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