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改善不良姿势与习惯、物理治疗(牵引、按摩推拿、热敷)、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手术治疗有适应证(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符合相应情况)及手术方式选择(前路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等受压,后路适用于多节段等),治疗需据病情个体差异选方案且关注病情变化。
一、非手术治疗
(一)改善不良姿势与习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若因长期不良坐姿、站姿导致颈椎病,需纠正学习和书写姿势,保持脊柱正直;成年人要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定时活动颈部,一般建议每工作1小时左右进行5-10分钟颈部活动,如缓慢转动颈部、伸展上肢等;老年人则要注意避免睡高枕,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以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例如,合适的枕头高度应与仰卧时颈部到肩的距离相当,侧卧时与肩宽一致。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仰卧位时颈部应垫薄枕,使颈部略后伸;侧卧位时枕头高度应与一侧肩宽一致,使颈部与脊柱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避免颈部受伤,如乘车时注意保护颈部,避免急刹车时颈部过度晃动。
(二)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脊髓等的压迫。适用于大部分颈椎病患者,但脊髓型颈椎病牵引需谨慎。牵引重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一般牵引重量可从3-5kg开始,逐渐增加,每次牵引时间15-30分钟,每日1-2次。
按摩推拿:专业人员进行的按摩推拿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脊髓型颈椎病、有严重骨质疏松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按摩推拿。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暴力操作。例如,对于肌肉紧张的患者,可先采用放松手法,如揉法、滚法等放松颈部肌肉,再用扳法调整颈椎关节,但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热敷:利用热传导原理,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可采用热水袋、热毛巾等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要注意避免烫伤。
(三)药物辅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炎症。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神经营养药物:像甲钴胺等,可营养受损的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神经受压迫的情况。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神经根型颈椎病:经过3-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出现明显神经根麻痹,肌肉力量明显下降的患者。
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明确,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的患者;虽病情较轻,但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
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有明确的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压证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二)手术方式选择
前路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情况。通过前路切开,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骨赘等,然后植入椎间融合器或钢板内固定,以恢复颈椎稳定性和椎间高度。
后路手术: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椎管狭窄等情况。通过后路减压,如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等,解除脊髓后方的压迫。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人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总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好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差异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是大部分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符合严格适应证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