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下方,位置表浅,有疼痛、瘙痒、异物感等症状,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重症可手术;内痔位于齿状线上方,有便血、脱出等症状,初期可保守治疗,严重时需手术,人们应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预防痔疮,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病理位置区别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下方,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其位置相对表浅,可直接看到或摸到。例如,对于长期久坐、排便习惯不良的人群,更容易引发外痔,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增加静脉丛曲张风险。
内痔: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位于齿状线上方,一般不易看到,需通过肛门指诊或肛门镜检查才能发现。常见于经常便秘、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这些因素会导致直肠下端黏膜下静脉丛淤血、扩张。
二、症状表现区别
外痔
疼痛: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常有明显疼痛。炎性外痔因肛门缘皮肤炎症水肿,患者行走、排便时可感到肛门疼痛;血栓性外痔是痔外静脉丛破裂出血,形成血栓,疼痛较为剧烈,如针刺样或刀割样。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由于肛周血液循环负担重,更易出现外痔疼痛症状。
瘙痒:结缔组织外痔因肛门皱襞肥大,分泌物易积存于其中,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不适。比如肥胖人群,由于肛周局部通风不良,更容易出现这种因分泌物刺激导致的瘙痒情况。
异物感:外痔长在肛缘,患者常能感觉到肛门有异物,尤其是在行走、排便后这种异物感更明显。
内痔
便血:无痛性便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多在排便后出现点滴状出血,或手纸上带血,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这是因为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的痔核,导致其破裂出血。对于有长期便秘的老年人,由于排便用力,更容易加重内痔便血症状。
脱出:初期内痔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内痔会脱出肛门外,且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脱出的内痔若嵌顿,会引起剧烈疼痛。一些孕妇在孕期由于腹压增加,容易出现内痔脱出情况。
三、治疗方式区别
外痔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外痔,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保持肛周清洁,可用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水肿;还可外用痔疮膏等药物,起到消肿、止痛、止痒的作用。对于血栓性外痔,若症状较轻,也可先尝试保守治疗,观察血栓能否吸收。
手术治疗:当外痔症状严重,如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无效、痔核较大影响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外痔切除术等。手术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因外痔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人群。
内痔
保守治疗:内痔初期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如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使用痔疮栓等药物纳入肛门,起到消肿、止血、止痛的作用;还可进行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黏膜下,使痔核硬化萎缩。对于轻度内痔患者,尤其是因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内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保守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手术治疗:当内痔脱出严重、出血频繁且量大、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手术适用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效果差的内痔患者,尤其是那些内痔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频繁出血导致贫血等情况的患者。
总之,外痔与内痔在病理位置、症状表现和治疗方式上均有不同,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痔疮的发生,如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饮食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更要注重肛周健康的维护,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