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癌起源于十二指肠等发病率较低且临床症状常不典型,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与生活方式及肠道疾病,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特异性,进展期有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减轻等,诊断可通过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有手术治疗及中晚期的综合治疗,预后早期相对较好晚期较差,康复需定期复查、饮食调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有基础疾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小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恶性肿瘤,相对结肠、胃癌发病率较低,但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被忽视。
二、病因
1.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增加小肠癌发病风险,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
2.饮食与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与小肠癌发生相关,高脂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环境等机制促癌。
3.肠道疾病:慢性肠道炎症如克罗恩病,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增加癌变几率。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轻微腹痛、消化不良等,易被忽视。
2.进展期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与肿瘤生长导致肠道梗阻、穿孔等相关。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提示肿瘤较大或发生转移。
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血,出血量多时可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等)。
肠梗阻:肿瘤阻塞肠道可引起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
体重减轻:肿瘤消耗及进食减少等因素可导致患者体重进行性下降。
四、诊断
1.内镜检查:小肠镜(包括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等)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可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诊断,胶囊内镜便于发现小肠病变,但对可疑病变处无法取活检。
2.影像学检查
CT及MRI:可清晰显示肠道肿瘤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有无转移等情况。
钡剂小肠造影:通过口服钡剂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及蠕动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占位性病变。
3.肿瘤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指标,但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小肠癌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部位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局部切除术、肠段切除术等,手术是根治小肠癌的主要手段。
2.综合治疗:对于中晚期患者,常需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等。化疗药物可选用氟尿嘧啶类等,靶向治疗需根据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选择合适药物,如针对特定靶点的单抗类药物等。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早期小肠癌患者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
2.康复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进行内镜、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监测病情复发及转移情况。
饮食调理:建议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辛辣等刺激性饮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维持良好心态,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及生活质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及治疗耐受性可能较差,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预防。
2.儿童患者:儿童小肠癌极为罕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3.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小肠癌的诊疗,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制定兼顾肿瘤治疗与基础疾病控制的综合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