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的隆起性病变,分类包括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腺瘤性息肉、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癌变风险低的炎症性息肉及组织发育异常恶变概率低的错构瘤性息肉,病因有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多数无明显症状或有便血、腹痛等,诊断靠结肠镜检查等,治疗有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预防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史者、儿童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息肉,其本质是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隆起性病变。
二、分类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管状腺瘤相对较低,此类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
2.炎症性息肉:多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导致肠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进而形成息肉,一般癌变风险较低。
3.错构瘤性息肉:为组织发育异常形成的肿瘤样畸形,如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儿童,多为单发,恶变概率低。
三、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致结肠息肉高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APC基因等遗传突变相关,患者往往幼年起病且息肉数量多,若不及时干预易恶变为结肠癌。
2.炎症刺激:长期慢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者,结肠息肉发生率明显增高)可反复损伤肠黏膜,刺激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3.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品,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吸烟、肥胖等均与结肠息肉发生相关,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促进息肉形成;吸烟会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四、临床表现
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症状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腹痛(多为隐痛)、腹泻或便秘、黏液便等,较大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五、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后能取病理活检明确其性质(如腺瘤性或非腺瘤性等)。
2.钡剂灌肠X线检查:通过钡剂充盈结肠显示息肉轮廓,但准确性较结肠镜差,一般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3.病理活检:结肠镜下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定息肉性质、判断有无癌变的关键,对后续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六、治疗方式
1.内镜下切除:对于较小且无恶变倾向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行息肉切除术,如高频电切术、圈套器切除术等,创伤小、恢复快。
2.外科手术:对于较大、多发且怀疑恶变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需行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七、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减少高脂、高糖、加工肉品等摄入;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2.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者、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者等高危人群应更早开始筛查(如20岁左右),并根据风险评估增加筛查频率。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结肠息肉发生率升高,且恶变风险相对增加,需更积极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关注肠道症状变化,出现便血、腹痛等及时就诊。
有家族史人群:若家族中有结肠息肉或结直肠癌患者,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必要时从年轻时开始密切结肠镜监测,以便早发现、早处理。
儿童:儿童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部分可自行消退,但也需关注息肉生长情况,若出现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内镜下处理,避免长期便血影响儿童营养吸收与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