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常见颈肩疼痛、上肢麻木无力、头晕头痛、下肢行走不稳等不适症状,应对可通过改善姿势、颈部锻炼、物理治疗(热敷、牵引),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者需就医,医生会据病情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儿童颈椎病优先非手术治疗。
一、常见不适症状
1.颈肩疼痛
表现:颈部和肩部出现酸痛、胀痛等不适,疼痛可放射至头部、上肢等部位。长期低头工作、不良姿势等因素易引发,例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的人群,由于颈部处于前屈姿势,颈肩部肌肉持续紧张,容易导致颈肩疼痛。
机制:颈椎病时,颈椎的椎体、椎间盘等结构发生病变,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肌肉等组织,引起颈肩部肌肉的紧张、痉挛,进而产生疼痛。
2.上肢麻木无力
表现:上肢出现麻木感,可伴有无力,严重时可能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如拿东西不稳、握力下降等。当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时,会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出现上肢麻木无力症状。例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上肢放射性麻木、无力。
机制: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变可压迫神经根,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引起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3.头晕头痛
表现:头部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头晕可表现为眩晕,头痛多为胀痛、刺痛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较为常见此类症状,由于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头痛。例如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头晕头痛。
机制: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时,脑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
4.下肢行走不稳
表现:行走时感觉下肢无力、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此症状,因为病变对脊髓造成压迫,影响脊髓的传导功能。例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由于脊髓受压,下肢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导致行走不稳。
机制:颈椎病变压迫脊髓,使脊髓的传导功能受损,影响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导致行走不稳。
二、应对措施
1.改善姿势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例如成年人长时间使用电脑时,应保持眼睛与电脑屏幕距离约50-70厘米,电脑屏幕略低于眼睛水平位置;儿童在学习时也应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长期保持良好姿势可减轻颈椎的压力,预防和缓解颈椎病症状。
2.颈部锻炼
适合各年龄段:进行颈部的伸展、旋转等锻炼。如颈部前屈后伸运动,缓慢将头部向前屈,再向后伸,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颈部左右旋转运动,缓慢将头部向左侧旋转,再向右侧旋转,同样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适当的颈部锻炼可以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3.物理治疗
热敷:对于颈肩疼痛等症状,可采用热敷的方法。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和肩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但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人群,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合并颈椎病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牵引: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颈椎牵引,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情况。牵引可以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但牵引的重量、时间等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例如老年人骨质较为疏松,牵引重量不宜过大。
4.就医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者:若出现上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下肢行走不稳明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可能采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手术治疗等。例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若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对于儿童颈椎病患者,更应谨慎处理,优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纠正不良姿势、康复训练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