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骨膜、骨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感染途径有血源性、创伤后、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易感人群有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早期病理改变是骨髓腔内血管扩张充血等形成脓肿,后期可穿破骨膜等,临床表现有全身高热等中毒症状和局部疼痛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用抗生素和手术,预后早期及时治较好,延误可致慢性等不良后果。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病因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的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弯曲成血管襻,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故儿童长骨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如常见于2-12岁儿童。
创伤后感染: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或骨折手术后出现感染,如患者有开放性骨折病史,骨折端暴露,细菌易侵入引发感染。
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邻近软组织的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可蔓延至指骨引起骨髓炎。
易感人群:儿童由于骨骼生长活跃,干骺端毛细血管网丰富,细菌易停留;老年人因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易患本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低下,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也是易感人群之一。
病理改变
早期:细菌侵入骨组织后,首先引起骨髓腔内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局部组织水肿,随后形成脓肿。脓肿可向骨膜下蔓延,形成骨膜下脓肿,进一步破坏骨皮质,使骨髓腔压力增高,又加重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
后期:若感染未能及时控制,脓肿可穿破骨膜,形成软组织脓肿,甚至穿破皮肤形成窦道。骨组织在炎症刺激下,可出现新骨形成,同时也有骨质破坏。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往往较成人更为明显,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等表现。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早期为局部持续性剧痛,患肢不敢活动,患区有明显的压痛和叩击痛。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当脓肿穿破骨膜至软组织时,局部红、肿、热、痛更加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窦道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局部脓肿穿刺液涂片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2周左右可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模糊等改变。
CT检查:可早期发现骨膜下脓肿等病变,对于X线检查不易发现的部位,如脊柱等,CT检查更有优势。
MRI检查: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能较早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
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早期应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目的是引流脓液,减轻骨髓腔和骨膜下的压力,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和骨质破坏。
病灶清除:对于有死骨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等情况,可在感染控制后行病灶清除术。
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感染可得到控制,骨组织可逐渐修复。若诊断不及时,病情延误,可导致慢性骨髓炎的发生,出现长期窦道不愈、反复流脓、骨质破坏严重等情况,影响肢体功能,甚至可能引起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的生长潜力,若及时治疗,骨的修复能力较强,但仍需注意后期肢体生长发育的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短缩、畸形等。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机体抵抗力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影响,感染控制相对困难,预后也受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