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断裂缝合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器械)、选择麻醉方式、手术操作(切口显露、处理断端、缝合肌腱、缝合切口)、术后处理(固定、康复训练),不同年龄、部位的肌腱断裂在各环节有不同特点,需个性化操作管理。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受伤时间、机制等,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若有糖尿病可能影响伤口愈合,需在术前控制血糖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评估肌腱断裂对其未来肢体功能发育的影响。
进行体格检查,明确肌腱断裂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同时评估患侧肢体的神经、血管等情况。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或MRI等),以更清晰地了解肌腱断裂的具体情况,X线可初步排除骨折等其他合并损伤,MRI能更准确地显示肌腱断裂的程度、范围以及周围组织情况。
2.器械准备
准备合适的缝合器械,如肌腱缝合针、缝线等,缝线的选择要根据肌腱的部位、粗细等因素来决定,常用的有不可吸收缝线和可吸收缝线等。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局部麻醉
适用于一些表浅部位的肌腱断裂,对于儿童患者,如果能配合且断裂部位表浅,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但要注意麻醉药物的用量和注射方法,避免对儿童的神经等造成不良影响。
2.区域阻滞麻醉
对于较深部位的肌腱断裂,可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如臂丛神经阻滞等,能有效阻断手术部位的神经传导,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
三、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显露
根据肌腱断裂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要充分暴露肌腱断裂处。例如,手部屈肌腱断裂常采用沿手指或手掌的侧方或掌侧切口,切口要足够长以方便操作,但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切口的选择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的生长组织。
2.肌腱断端处理
清理肌腱断端,去除污染、坏死的组织,使肌腱断端变得清洁、整齐。
3.肌腱缝合
采用合适的缝合方法,常用的有Kessler缝合、Bunnell缝合等。以Kessler缝合为例,是用细的不可吸收缝线,从肌腱的一侧断端进针,穿过对侧断端后再从原侧断端穿出,然后重复类似操作,使肌腱断端对合良好。在缝合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肌腱的张力适中,过紧可能影响肌腱的血运,过松则不利于肌腱的愈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肌腱相对较细,缝合时要更加精细,选择更细的缝线和更精巧的缝合技巧。
4.缝合切口
肌腱缝合完成后,冲洗切口,去除异物和血迹,然后逐层缝合切口,缝合时要注意皮肤的对合,减少瘢痕形成。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美容缝合,尽量减小切口瘢痕对其外观和心理的影响。
四、术后处理
1.固定
术后根据肌腱断裂的部位和缝合情况进行适当的固定。例如,手部屈肌腱缝合后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将患指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如屈肌腱缝合后一般固定在屈曲位,以利于肌腱的愈合,但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儿童患者的固定要更加频繁观察,因为儿童可能不配合,要确保固定装置不会过紧或过松,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定期调整固定方案。
2.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肌腱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但要根据肌腱愈合的不同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一般在术后2-3周内,进行轻微的手指屈伸等被动活动,避免肌腱再次断裂;术后3-6周,逐渐增加主动活动,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防止过度活动影响愈合。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并且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鼓励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肌腱断裂缝合手术是一个需要精细操作和术后精心护理的过程,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肌腱断裂在手术和术后处理上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操作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