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是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涉免疫自身反应、感染、遗传易感性及菌群失调等,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乏力、消瘦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及结肠镜病理活检,治疗分一般(休息、调整饮食等)、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及其他(补充益生菌),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卫生、定期体检,特殊人群中儿童要营养均衡防滥用抗生素,妊娠期用药谨慎,老年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营养。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结肠炎是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涉及多因素。免疫因素方面,自身免疫反应可介导肠道炎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结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感染因素中,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病毒感染可能诱发肠道慢性炎症;遗传易感性在部分患者中起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肠道菌群失调是重要诱因,正常肠道菌群失衡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引发结肠慢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腹泻:为常见症状,腹泻程度及频率个体差异大,可为间断性腹泻,也可呈持续性,粪便多为糊状,可伴有黏液,严重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2.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程度不一,排便后部分患者腹痛可缓解。3.其他: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胀、里急后重感、乏力、消瘦等表现,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程度及伴随症状等。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了解有无压痛、包块等体征。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有无炎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粪便常规及培养可排除感染性因素;自身抗体检测(如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等)有助于鉴别自身免疫性肠炎;血生化检查可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及肝肾功能等。4.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肠镜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如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理活检能明确结肠黏膜的炎症性质及程度,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减轻肠道负担,维持肠道功能稳定。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可用于轻中度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生物制剂也可用于部分难治性慢性结肠炎患者,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3.其他治疗:对于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考虑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因为精神因素可能影响肠道功能。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生食与熟食分开处理,预防肠道感染,减少感染诱发慢性结肠炎的风险。3.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等)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病变并及时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注重饮食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避免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能破坏儿童肠道正常菌群,增加肠道炎症风险,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护理儿童肠道健康。2.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在医生评估病情后,权衡治疗收益与胎儿风险,避免自行盲目用药。3.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