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措施、医疗干预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处理需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排便习惯、肛周清洁,局部护理可坐浴、外用药物;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静脉活性药物)和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情况,术式如外痔切除术,术后需护理);特殊人群中孕妇优先保守治疗、儿童先保守且避免手术、老年人综合基础病评估治疗及护理。
一、一般处理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和全谷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因为便秘会加重外痔症状。一般建议成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5克。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容易引起肛周血管充血,加重外痔不适。
排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缩短排便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久蹲厕所。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可在厕所放置脚凳,使膝关节屈曲呈蹲位,有助于排便。
保持肛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可减少细菌滋生,预防感染。清洗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7~40℃为宜。
2.局部护理
坐浴:可以每天进行温水坐浴,每次15~20分钟,每天1~2次。温水坐浴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也可进行温水坐浴,但要注意水温及时间,避免引起不适。
外用药物:可使用一些外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如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软膏(但要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能起到抗炎、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使用痔疮膏等,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不过,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医疗干预措施
1.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对于疼痛明显或伴有炎症的外痔患者,可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来止痛消炎,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例如,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谨慎,儿童一般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止痛。
静脉活性药物:如地奥司明等,可改善静脉张力,减轻痔组织水肿。这类药物对于缓解外痔引起的肿胀等症状有一定作用,但也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如果外痔出现严重疼痛、出血频繁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外痔体积较大影响日常生活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外痔出现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24~48小时症状无缓解者,应考虑手术取出血栓。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外痔切除术等。手术会在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下进行,术后需要注意创面的护理,保持肛周清洁,按时换药,促进创面愈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手术前后需要更加注重心肺功能等的评估和护理,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顺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患外痔时,由于身体的特殊生理变化,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温水坐浴等。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若需要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在排便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加重外痔症状。
2.儿童:儿童患外痔相对较少见,一旦发生,多与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每天定时排便,控制排便时间。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一般先采用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局部清洁等,尽量避免手术治疗,因为儿童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成熟,手术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患外痔时,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前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确保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