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肝病包括病毒性、脂肪性、自身免疫性等类型,诊断检查有血液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治疗管理上病毒性肝炎用抗病毒等,脂肪性肝病靠生活方式干预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预防保健需疫苗接种、健康生活方式及高危人群筛查,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肝病注意事项。
一、常见肝病类型及病因
1.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可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丙型肝炎(由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主要经血液传播)等,全球范围内乙肝、丙肝感染人群庞大,病毒持续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2.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D),前者多因肥胖、高脂饮食、胰岛素抵抗等引起,后者由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病情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3.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肝脏所致,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病情呈慢性进展,可引发肝损伤、肝硬化等。
二、诊断与检查方法
1.血液生化指标:
转氨酶(ALT、AST):肝细胞受损时可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炎症坏死程度。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胆红素升高提示肝细胞黄疸或胆道梗阻等问题。
肝功能相关蛋白:如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球蛋白升高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有关。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筛查肝脏形态、大小、有无占位性病变及脂肪浸润等,是脂肪肝、肝囊肿等常见肝病的首选筛查手段。
增强CT/MR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鉴别(如良恶性肿瘤)、血管病变等诊断价值较高。3.肝活检:是诊断肝病的金标准,可明确肝脏组织学改变,如炎症程度、纤维化分期等,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治疗与管理
1.病毒性肝炎治疗:乙肝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如核苷(酸)类似物等;丙肝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实现治愈,疗程较短且副作用相对较小。2.脂肪性肝病管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包括减重(体重减轻5%~10%可改善肝脂肪变)、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则需严格戒酒,同时辅以营养支持等治疗。3.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以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延缓病情进展。
四、预防保健要点
1.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及时接种,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乙肝携带者家属等)也需接种。2.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控制体重。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代谢,预防脂肪肝。
避免酗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重要原因,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3.高危人群筛查:乙肝、丙肝感染者、肥胖人群、长期饮酒者、有家族肝病史者等属于肝病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五、特殊人群肝病注意事项
1.儿童肝病:儿童肝病可能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相关,需重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对于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患儿,应规范抗病毒及随访管理,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进展。2.孕妇肝病:妊娠期间可能出现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病毒性肝炎活动等,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母婴情况,部分抗病毒药物在妊娠期有特定使用规范,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3.老年人肝病: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对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肝病治疗中需注意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同时关注合并症对肝病的影响,如心脑血管疾病与肝病的相互作用,加强多学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