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人群易患慢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者因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损伤肝细胞易致酒精性肝病;患有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者,病毒感染可致肝脏慢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相关慢性肝病;肥胖人群因胰岛素抵抗及脂肪堆积易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者会因药物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致肝细胞损伤;有家族遗传代谢性肝病者因遗传因素易发病;中老年人群因肝脏生理功能衰退、易合并基础疾病等风险相对较高,这些人群均需关注肝脏状况,定期检查。
一、长期大量饮酒人群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研究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乙醇含量),持续5年以上,患酒精性肝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酒精在肝脏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毒性,会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进而发展为慢性肝病,如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这类人群由于长期酒精的刺激,肝脏持续受到损伤,需要高度警惕慢性肝病的发生。
二、患有病毒性肝炎的人群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可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会不断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脏慢性炎症。据统计,约有10%-20%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携带病毒的人群如果不进行规范的监测和治疗,病情容易逐渐进展。
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更容易慢性化,约85%的急性丙型肝炎会转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肝脏的慢性炎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等途径传播,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肝脏状况。
三、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内堆积,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当体重指数(BMI)≥28kg/m2时,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概率明显升高。肥胖导致的脂肪代谢紊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脂肪在肝细胞内积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若病情持续进展,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慢性肝病。这类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肝脏长期处于脂肪浸润的状态,需要注意控制体重以降低慢性肝病的发生风险。
四、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人群
一些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某些抗生素(红霉素等)、抗肿瘤药物等。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例如,异烟肼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肝病。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情况。
五、有家族遗传代谢性肝病的人群
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导致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铜代谢障碍,过量的铜在肝脏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肝硬化等;血色病是由于铁代谢异常,铁在肝脏等器官沉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纤维化等。有家族遗传代谢性肝病家族史的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体内存在代谢异常的基因,更容易发生慢性肝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六、中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下降,对各种损伤因素的耐受能力减弱。中老年人群患慢性肝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随着年龄增加,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几率可能上升。同时,中老年人群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相互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慢性肝病的发生风险。中老年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腹部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慢性肝病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