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颈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眼部疾病相关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与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缩短、骨骼发育异常有关;姿势性斜颈因睡眠姿势不当、哺乳姿势不良所致;眼部疾病相关斜颈可由屈光不正、斜视引发,且部分可通过矫正相应问题得到改善。
一、先天性肌性斜颈
1.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缩短
在胎儿时期,胸锁乳突肌内的纤维瘤病可导致肌肉纤维化缩短。这种情况可能与子宫内位置异常有关,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常向一侧偏斜,使得胸锁乳突肌处于长期受压、紧张的状态,影响其正常发育,进而逐渐发生纤维化改变,肌肉变短,引起斜颈。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胎儿在子宫内的异常体位会增加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风险,导致出生后出现斜颈表现。
病理上可见胸锁乳突肌的肌纤维变性、坏死,被纤维组织替代,肌肉挛缩,从而牵拉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
2.骨骼发育异常相关因素
先天性颈椎畸形可能是造成小儿斜颈的原因之一。如寰枢椎半脱位等颈椎结构的先天性异常,会影响颈部的正常alignment(排列),导致头部姿势异常,出现斜颈。这种颈椎的先天性发育问题可能在胚胎发育早期就已形成,由于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使得颈椎结构发生异常,进而引起斜颈。
此外,枕骨与颈椎之间的关节发育异常也可能参与其中。例如枕骨髁发育不对称等情况,会破坏颈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导致小儿出现斜颈表现。
二、姿势性斜颈
1.睡眠姿势不当
婴幼儿时期,颈部肌肉力量较弱,睡眠时如果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会使一侧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和平衡。比如,有的家长让婴儿长期偏向一侧睡觉,由于婴儿颈部肌肉还未发育完善,无法自主调整头部位置,就容易导致颈部肌肉受力不均衡,逐渐出现斜颈倾向。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发展为明显的斜颈。
新生儿的头颅骨较软,长期固定姿势睡眠还可能影响颅骨的正常塑形,间接影响颈部的姿势,进一步加重斜颈的发生风险。
2.哺乳姿势不良
当母亲在哺乳时,长期让婴儿偏向一侧吸吮乳汁,婴儿为了更好地吸吮,会不自觉地将头部偏向一侧,导致颈部一侧肌肉过度使用,另一侧肌肉得不到充分锻炼,久而久之,颈部肌肉力量失衡,引发斜颈。例如,很多母亲习惯将婴儿固定在身体一侧哺乳,这就容易使婴儿头部长期处于偏斜状态,增加了小儿斜颈的发生几率。
这种由于哺乳姿势不良引起的斜颈,在婴儿较小的时候如果能及时纠正哺乳姿势,有可能得到改善,但如果长期不纠正,肌肉的失衡状态可能会持续发展,导致更严重的斜颈问题。
三、眼部疾病相关斜颈
1.屈光不正
当小儿存在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时,为了看清物体,会不自觉地调整头部位置,以获得更清晰的视觉成像。例如,患有散光的小儿,由于双眼不能同时清晰聚焦,会通过倾斜头部来改变眼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双眼能够更好地看清物体。长期如此,颈部肌肉会因这种异常的头部姿势而发生改变,逐渐导致斜颈。研究表明,一定比例的因屈光不正导致视觉不平衡的小儿会出现斜颈表现,通过矫正屈光不正后,部分小儿的斜颈情况可得到缓解。
对于儿童来说,屈光不正引起的斜颈需要及时进行视力检查,明确屈光状态后进行相应的矫正,以改善头部姿势,避免斜颈进一步发展。
2.斜视
斜视患儿由于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大脑为了克服复视现象,会调整头部位置,使双眼能够将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从而产生斜颈。例如,内斜视患儿可能会通过将头部向一侧扭转来代偿斜视带来的视觉问题,长期的这种头部姿势会导致颈部肌肉挛缩或力量失衡,引发斜颈。临床观察发现,斜视患儿中相当一部分存在斜颈表现,及时治疗斜视,如通过佩戴眼镜、手术等方法矫正斜视后,斜颈情况往往也会随之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