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胚胎期室间隔结构异常致左右心室异常通道,发病与遗传、孕期感染及接触有害物质等环境因素有关,有膜周部等分型,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相关,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有自然闭合、手术等治疗方式,儿童患者需注意护理和随访,孕妇孕期需关注胎儿情况。
一、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问题,可能增加室间隔缺损的发生风险。比如某些特定染色体的微缺失或突变可能影响心脏发育过程中室间隔的形成。
2.环境因素
孕妇孕期感染:孕早期母亲若感染风疹病毒等,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导致室间隔缺损。研究表明,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的孕妇,其胎儿患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明显高于未感染孕妇。
孕妇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化学毒物等,可能干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引发室间隔缺损。
二、分型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缺损位于室间隔膜部周围。
2.肌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位于室间隔肌部,又可分为单纯肌部、肌部流入道、肌部小梁部和肌部流出道等不同亚型。
3.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缺损靠近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下方。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相关
小型室间隔缺损:很多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生长发育也可接近正常,往往是在体检时通过心脏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而进一步检查确诊。
中型或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后气促等表现。大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还可能在婴儿期就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多汗等。
2.心脏听诊特点:可听到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伴有震颤。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情况。例如,能够准确测量缺损的直径大小,观察心室水平的分流情况等。
2.心导管检查:一般在复杂病例或需要进一步评估肺动脉压力等情况时采用。通过心导管可以测定左右心室、肺动脉等部位的压力,以及进行血氧饱和度测定,判断分流情况等。
五、治疗方式
1.自然闭合:小型室间隔缺损有一定的自然闭合率,尤其是肌部室间隔缺损,部分患儿在出生后1-2年内可自行闭合。对于这类患儿需要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
2.手术治疗
传统开胸手术:对于大型室间隔缺损或自然闭合可能性小的中型室间隔缺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一般如果患儿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难以控制等情况,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是通过修补材料(如补片等)将室间隔缺损处修补起来,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介入治疗:对于合适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可采用介入封堵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创伤较小,通过血管将封堵器输送到缺损部位进行封堵。但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缺损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来判断是否适合。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低龄儿童如果患有室间隔缺损,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要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但对于有心力衰竭表现的患儿,需要适当限制液体入量。
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随访,监测心脏的情况,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孕妇相关情况:如果孕妇在孕期怀疑胎儿可能存在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的产前检查,如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以便准确评估胎儿情况。在产后对于新生儿发现的室间隔缺损,要及时由儿科心脏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后续的诊疗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