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炎症等病变,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腹痛、呕吐、腹胀等常见症状,可通过胃镜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注意)和药物治疗(用促胃肠动力及胃黏膜保护剂等,用药考虑患者情况)需综合多因素采取个体化措施。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出血等病变的疾病。正常情况下,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而当各种原因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手术等,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胰液等会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幽门括约肌功能可能出现减退等变化,使得胆汁反流的发生风险增加。老年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弱,一旦发生胆汁反流,更易出现胃黏膜的损伤及炎症持续存在的情况。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胆囊收缩及胆汁分泌,增加胆汁反流的可能;过度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导致幽门括约肌松弛,引发胆汁反流;高盐饮食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影响胃的内环境,促使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
2.不良体位:长期处于卧位或餐后立即平卧等体位,不利于胃内容物的排空,容易导致胆汁反流入胃。
(三)病史因素
有胃大部切除手术史的患者,由于幽门结构被改变,胆汁更容易反流入胃;胆道疾病患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可能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进而增加胆汁反流至胃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的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在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规律。
2.呕吐:呕吐物中常含有胆汁,一般发生在进食后,尤其是夜间呕吐较为常见。
3.腹胀:患者可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后腹胀症状可能加重。
4.其他:还可能出现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长期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这是因为长期的消化不良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时还能看到胆汁反流至胃内的现象。同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及有无其他病变。
(二)24小时食管pH监测
虽然主要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但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可了解食管内pH变化以及有无胆汁反流等情况。
(三)胃胆汁测定
通过抽取胃内胆汁进行测定,了解胆汁反流的程度等情况,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建议其避免长期卧位,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饮食上,指导患者避免高脂、高盐、辛辣饮食,规律饮食,少食多餐。
2.特殊人群注意:
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监测营养状况,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因为长期患病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兼顾其基础疾病的控制,如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调整体位等要避免引起基础疾病的发作。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的损伤。但在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及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用药时需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及剂量调整等。
总之,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及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