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发病因素包括内在的遗传因素使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基因异常、免疫异常致Th1和Th2细胞亚群失衡及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在的过敏原接触有吸入性、食物性、接触性过敏原,环境因素有气候和生活环境清洁度影响,还有物理和化学刺激损伤皮肤屏障诱发或加重湿疹。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特应性皮炎等与湿疹相关的遗传性皮肤病患者,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等,使皮肤更容易出现湿疹样改变。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层结构和功能异常,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湿疹。
免疫异常:免疫系统的失衡在湿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是关键因素之一,Th1和Th2细胞亚群的失衡可导致湿疹的发生发展。当Th2细胞占优势时,会引起过度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E(IgE),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湿疹的红斑、瘙痒、渗出等症状。此外,其他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等的活化也参与了湿疹的炎症过程,它们释放的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加重皮肤的炎症和瘙痒。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其屏障功能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当皮肤屏障功能出现障碍时,如角质层的结构和成分异常、脂质含量减少等,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外界的过敏原、刺激物等容易侵入皮肤,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湿疹的发生。婴幼儿由于皮肤尚未发育完善,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更易患湿疹。
外在因素
过敏原接触:
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春季的蒿草花粉、秋季的豚草花粉等)、尘螨(屋尘螨、粉尘螨等)、霉菌孢子等。当人体吸入这些过敏原后,可通过呼吸道黏膜引发免疫反应,进而影响皮肤,导致湿疹的发作或加重。例如,对尘螨过敏的人群,长时间接触尘螨后,皮肤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等湿疹症状。
食物性过敏原:常见的有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婴幼儿主要的食物过敏原是牛奶和鸡蛋,而成人则可能对鱼虾等海鲜类食物过敏。当摄入这些食物后,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发免疫反应,可导致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比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饮用牛奶后可能会出现口周红斑、躯干湿疹等表现。
接触性过敏原:包括某些化妆品、肥皂、洗涤剂、金属(如镍、铬等)、橡胶等。皮肤接触这些过敏原后,可在接触部位或全身引发过敏反应,导致湿疹。例如,使用含有某些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后,面部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湿疹症状;佩戴含有镍的金属首饰后,接触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发生接触性皮炎,属于湿疹的一种类型。
环境因素:
气候因素:季节变化对湿疹有一定影响,冬季气候干燥,皮肤水分流失加快,皮肤屏障功能更容易受损,湿疹的发病率可能升高;夏季炎热潮湿,皮肤出汗多,若汗液不能及时蒸发,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也可能诱发湿疹。此外,空气的湿度、温度等也会影响皮肤的状态,不合适的环境条件可能导致皮肤的炎症反应。
生活环境清洁度:居住环境过于潮湿、不通风,容易滋生尘螨、霉菌等,增加湿疹的发病风险;而过度清洁皮肤,尤其是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频繁清洗,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层,损伤皮肤屏障功能,也可能诱发湿疹。
刺激因素:
物理刺激:摩擦、搔抓、过度洗烫等物理刺激可损伤皮肤屏障,诱发或加重湿疹。例如,长期穿紧身衣物,皮肤受到摩擦,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等湿疹表现;频繁搔抓皮肤,会使皮肤进一步受损,炎症加重,形成瘙痒-搔抓-炎症加重的恶性循环。
化学刺激:一些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清洁剂、消毒剂、有机溶剂等,接触皮肤后可直接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湿疹。例如,长期接触含有强碱性成分的清洁剂的人群,手部皮肤容易出现干燥、红斑、丘疹等湿疹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