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包含多种类型,病毒性肝病有甲、乙、丙、丁、戊型等病毒引发,部分易慢性化可致肝硬化、肝癌等;脂肪性肝病分酒精性(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可进展)和非酒精性(与肥胖等相关,可进展);药物性肝病有明确用药史,停用相关药物部分可恢复;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有不同表现;遗传代谢性肝病有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障碍)、血色病(铁过载);肝硬化是慢性肝病晚期表现;肝癌分原发性肝细胞癌(与乙肝丙肝等相关)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胆道炎症等相关;肝脓肿分细菌性(多由感染累及)和阿米巴性(继发肠道阿米巴病);肝囊肿分先天性(胚胎异常)和寄生虫性(牧区高发);肝血管瘤是常见良性肿瘤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一、病毒性肝病
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如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引发的肝炎。其中,HBV、HCV感染易转为慢性,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甲型、戊型多为急性发病,经消化道传播;HDV需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二、脂肪性肝病
(一)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与长期大量饮酒密切相关,酒精在肝脏代谢产生有害物质损伤肝细胞,初期多为脂肪肝,进一步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与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因素相关,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情可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好发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
三、药物性肝病
因使用特定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肝脏损害,有明确用药史,药物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或免疫反应等机制损伤肝细胞,停用相关药物后部分可恢复。
四、自身免疫性肝病
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包括: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多见于女性,可出现乏力、黄疸、肝脾大等表现,病情迁延可致肝硬化。
(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免疫介导的胆管损伤,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导致胆汁淤积,患者可出现瘙痒、黄疸等,进展可致肝硬化。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管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伴纤维化,累及肝内外胆管,可引起胆管狭窄、胆汁淤积,常合并炎症性肠病。
五、遗传代谢性肝病
(一)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铜代谢障碍致铜在肝脏、脑等组织沉积,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等。
(二)血色病
铁代谢异常致机体铁过载,过多铁沉积于肝脏等器官,可引起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
六、肝硬化
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晚期的共同病理表现,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和再生结节为特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出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七、肝癌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
与HBV/HCV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密切相关,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
(二)肝内胆管细胞癌
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病与胆道慢性炎症、肝吸虫感染等因素有关。
八、肝脓肿
(一)细菌性肝脓肿
多由胆道、血液或腹腔感染等途径累及肝脏,致病菌常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表现为高热、肝区疼痛等。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继发于肠道阿米巴病,阿米巴原虫经血流侵入肝脏,以右叶多见,有相应感染中毒表现。
九、肝囊肿
(一)先天性肝囊肿
常见的良性肝病,多为单发或多发,系胚胎发育异常所致,通常无症状,较大囊肿可压迫周围组织。
(二)寄生虫性肝囊肿
如肝包虫病,由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引起,在牧区有较高发病率。
十、肝血管瘤
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