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幼儿园骨折后先评估伤情,有休克表现打急救电话,用可利用材料制动固定,转运时保持稳定、观察生命体征并注意保暖,到医院后医生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住院期间保持骨折部位清洁、给营养食物、加强看护和心理安抚,骨折愈合到一定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锻炼且由专业人员制定个性化方案并鼓励配合。
一、现场初步处理
1.评估伤情
儿童在幼儿园发生骨折后,首先要快速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观察儿童是否有明显的肢体畸形、异常活动,触摸骨折部位周围是否有剧烈疼痛、肿胀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速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疼痛部位和程度,所以需要仔细观察肢体的外观和儿童的反应。例如,若儿童上肢骨折,会表现出不愿活动上肢、肢体摆放异常等情况;下肢骨折时,可能无法站立或行走。
2.制动固定
若现场有可利用的材料,如木板、树枝等,应就地取材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时要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要松紧适度。对于上肢骨折,可将上肢固定在胸部;下肢骨折可将双下肢并拢固定。这是因为儿童的骨骼柔韧性相对较好,但骨折后也需要稳定的固定来避免骨折端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固定不当可能会加重损伤,影响骨折愈合。
二、转运就医
1.转运注意事项
在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避免晃动。对于儿童,要安抚其情绪,减少其因疼痛和恐惧产生的挣扎。转运时要选择平稳的交通工具,如救护车。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神志等。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小,在转运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因环境温度变化导致儿童出现其他并发症。例如,冬季转运时要给儿童适当添加衣物,夏季要注意通风降温。
2.到达医院后的处理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X线检查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根据儿童骨折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的部位是上肢长骨还是下肢长骨,是闭合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是闭合性骨折,可能会进行手法复位,然后根据情况选择石膏外固定或手术治疗等。对于儿童的骨折治疗,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骨折的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遵循骨折治疗的一般原则,同时要注意保护儿童的骨骺等生长结构,因为儿童的骨骺是骨骼生长的关键部位,损伤骨骺可能会影响肢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后续护理与康复
1.住院期间护理
住院期间,要保持骨折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对于儿童,要注意看护,避免其搔抓固定部位或进行不当活动。饮食方面,要给予儿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例如,多吃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钙是骨骼生长的重要原料,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维生素对骨骼代谢等也有重要作用。
考虑到儿童的好动天性,住院期间需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防止其在病房内进行危险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由于骨折和住院的双重影响,儿童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和家长要给予心理安抚。
2.康复锻炼
骨折愈合到一定阶段后,要开始进行康复锻炼。康复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可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骨折上肢的儿童可以进行握拳、放松等动作,下肢骨折的儿童可以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和肢体负重的锻炼。康复锻炼要根据儿童骨折的恢复情况由专业康复人员制定个性化方案,因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康复锻炼的时机和方法有所不同。例如,上肢骨折的康复锻炼重点在于恢复上肢的活动功能,下肢骨折则重点在于恢复行走等功能,但都要以不影响骨折愈合为前提。同时,要鼓励儿童积极配合康复锻炼,家长要在旁边协助监督,确保康复锻炼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