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表现为广泛肝细胞坏死等;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临床表现代偿期症状较轻,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表现;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对症治疗;预防需疫苗接种、戒酒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老年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表现为广泛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进而使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毒持续复制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
2.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逐步进展为肝硬化。
4.胆汁淤积:持续胆汁淤积使肝细胞受损、纤维组织增生,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可导致肝硬化。
5.药物或毒物: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如异烟肼、甲基多巴等)或接触黄曲霉毒素等毒物,可引起肝损伤并发展为肝硬化。
6.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因遗传因素导致代谢物质在肝脏沉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1.代偿期:症状较轻,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表现,肝脏质地变硬,脾脏轻度肿大。
2.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表现为消瘦、乏力、面色晦暗、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出血倾向(鼻衄、牙龈出血等)、内分泌紊乱(如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
门静脉高压: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破裂导致呕血、黑便)、脾大(可伴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减少)。
四、诊断
1.病史与临床表现:询问有无相关病因史及上述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可见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明确病因;血清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可辅助排查肝癌。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可观察肝脏形态、质地及有无腹水、血管异常等;肝纤维化扫描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4.肝活检:肝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可明确肝组织学改变。
五、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避免粗糙坚硬食物以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2.病因治疗:如乙肝肝硬化需抗病毒治疗(常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酒精性肝硬化需严格戒酒;代谢性疾病相关肝硬化需针对代谢异常治疗。
3.对症治疗
腹水治疗: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必要时腹腔穿刺放腹水或输注白蛋白。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防治: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出血,必要时内镜下治疗或手术。
并发症处理:如肝性脑病需限制蛋白摄入、使用乳果糖等;感染需合理应用抗生素。
六、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2.戒酒:长期饮酒者应戒酒,减少酒精性肝病发生风险。
3.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肝毒性药物,用药前咨询医生。
4.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肝硬化:多与遗传代谢病、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需重视早期诊断,针对病因治疗,如肝豆状核变性需限制铜摄入,使用青霉胺等药物。
2.妊娠期肝硬化:需权衡母婴风险,谨慎用药,密切监测肝功能及妊娠情况,必要时评估是否终止妊娠。
3.老年肝硬化:因多器官功能衰退,易并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需加强监测,积极防治并发症,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