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就医需靠血压测量确诊并结合相关检查明确情况区分类型,生活方式上要饮食调整限盐均衡营养、管理体重、适度运动,药物治疗要选合适药物遵循原则,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定期监测血压和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一、就医诊断
1.确诊检查: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压测量,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还需进行一些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及相关危险因素。例如,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是否因高血压导致肾损害,血糖血脂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2.区分类型: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绝大多数,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肾小球肾炎、嗜铬细胞瘤等,找出病因并治疗原发病可能治愈高血压。
二、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例如,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
均衡营养: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钾、镁、膳食纤维等,有助于降低血压。蔬菜每天应摄入400-500g,水果200-350g;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2.体重管理: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每减轻1kg体重,可能使收缩压下降1-2mmHg。
3.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体重等方式降低血压,例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
三、药物治疗
1.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常用的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可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选用利尿剂和ACEI等。
2.用药原则:遵循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从小剂量开始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效制剂可使血压平稳控制;联合用药适用于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增加降压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个体化用药则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等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2.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定期产检。
3.儿童高血压: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需积极寻找病因。对于儿童高血压,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等,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才考虑药物治疗,且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
五、定期监测与随访
1.血压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掌握血压变化情况。家庭自测血压一般建议早晚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2-3遍。同时,还要定期到医院就诊,复查相关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评估治疗效果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2.随访: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