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创伤因素,如开放性骨折、骨的手术操作、皮肤擦伤刺伤等使病原体易入骨组织;机体免疫力因素,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和后天性免疫力低下,前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易感染,后者如老年人、长期用糖皮质激素、长期酗酒者等因免疫力低易患骨髓炎。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通过伤口直接侵入骨髓,例如开放性骨折后,皮肤伤口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沿着骨折端进入骨髓腔。在儿童中,血源性感染较为常见,细菌可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髓。比如,患儿身体某部位有疖、痈等皮肤感染,细菌随着血流到达骨组织,当患儿免疫力相对较低时,就容易引发骨髓炎。
化脓性链球菌也可导致骨髓炎,它引起的骨髓炎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症状表现有所不同,但同样会导致骨组织的炎症反应。
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也可引起骨髓炎,通常在一些有创操作后或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比如长期住院且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骨髓。
2.真菌感染
当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者本身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时,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引起骨髓炎。例如,器官移植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其机体免疫力低下,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就可能侵入骨髓引发感染。真菌侵入骨髓后,会在骨组织中生长繁殖,导致骨组织的破坏和炎症反应。
3.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骨髓炎的发生有关,虽然相对细菌和真菌感染较为少见。例如,乙肝病毒感染后,有研究发现可能会增加骨组织感染的易感性,但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病毒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导致骨组织对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或者直接侵犯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二、创伤因素
1.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时,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很容易侵入骨折部位的骨髓腔。例如,交通事故导致的开放性胫骨骨折,皮肤破损,泥土、细菌等会进入骨折处,从而引发骨髓炎。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损伤也会影响局部的血运,使骨组织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骨的手术操作
骨的手术操作如骨科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等),如果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就可能将细菌带入骨组织内。术后伤口护理不当,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骨髓炎。比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区域受到细菌污染,细菌在假体周围的骨组织中生长繁殖,导致骨髓炎的发生。
3.擦伤、刺伤等皮肤损伤
皮肤的擦伤、刺伤等较小的创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病原体可能沿着伤口进入深层组织,包括骨组织。例如,儿童玩耍时被树枝刺伤皮肤,如果伤口较深且未进行彻底清创,病原体就可能逐渐侵入骨髓,引发骨髓炎。
三、机体免疫力因素
1.先天性免疫缺陷
一些儿童出生时就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这类患儿的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极低,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骨髓炎。他们的身体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使得细菌等能够在骨髓内持续繁殖,导致骨髓炎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正常儿童。
2.后天性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骨髓炎。例如,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增加了骨髓炎的发生几率。另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其免疫力受到抑制,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包括骨髓炎。还有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会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酗酒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情况,进一步降低机体抵抗力,容易引发骨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