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滑囊炎是跟腱周围滑囊因外伤、过度摩擦、劳损、感染等致炎症反应,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MRI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严重时可手术治疗。
一、病因
外伤因素:
对于运动爱好者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突然的脚部扭伤、跟腱部位的直接撞击等外伤,可能导致跟腱滑囊受损,引发炎症。例如,篮球运动员在急停急转过程中,跟腱受到外力冲击,容易引起跟腱滑囊损伤进而发炎。
儿童若有跟腱部位的轻度外伤,也可能诱发滑囊炎,但儿童相对成人外伤程度可能更轻,多与玩耍时的不当动作有关。
过度摩擦:
长期反复的摩擦是跟腱滑囊炎的常见病因。比如,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尤其是鞋跟过高或过硬的鞋子,会使跟腱与鞋子不断摩擦,刺激滑囊产生炎症。对于女性长期穿高跟鞋的情况,跟腱受到的摩擦增加,患跟腱滑囊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一些特殊职业,如舞蹈演员需要频繁进行踮脚等动作,跟腱滑囊反复受到摩擦,也容易引发炎症。
劳损因素:
过度使用跟腱,如长跑、登山等运动,会使跟腱及周围滑囊处于过度劳累状态,导致滑囊磨损,引发炎症。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跟腱等组织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中老年人如果长期进行过量的下肢运动,更容易出现跟腱滑囊炎。
感染因素: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累及跟腱滑囊,引发感染性跟腱滑囊炎。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炎症反应往往较为明显。例如,足部皮肤有破损,细菌入侵感染滑囊;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跟腱滑囊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疼痛:
跟腱周围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早期可能为隐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在活动跟腱时,如行走、跑步、踮脚等动作,疼痛会明显加剧。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行走时哭闹,不愿意用患侧脚部着地。
肿胀:
跟腱滑囊发炎时,滑囊会出现肿胀,可观察到跟腱部位局部隆起。肿胀明显时,皮肤可能会有轻度发红,触摸时感觉肿胀部位有压痛。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跟腱的活动会受到限制。比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可能不如正常时灵活,跑步、跳跃等动作难以完成。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步态异常,走路姿势改变。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跟腱周围的情况,按压跟腱滑囊部位,观察是否有明显压痛,同时检查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评估活动受限程度。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跟腱滑囊的情况,观察滑囊是否有积液、增厚等改变,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的特点,对于儿童患者也较为适用,因为儿童对辐射等有一定顾虑,超声检查无辐射影响。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详细地显示跟腱、滑囊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对于判断滑囊炎的严重程度、是否有跟腱损伤等情况有重要价值。但儿童进行MRI检查时需要适当约束,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四、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休息:减少跟腱的活动,让跟腱得到充分休息,这是缓解症状的基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都需要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动,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减轻患侧脚部的负担。
物理治疗:
冷敷:在炎症早期,可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儿童患者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皮肤。
热敷:炎症缓解后,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炎症消退。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感染性跟腱滑囊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手术治疗:
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病情严重,如滑囊有明显的化脓、增厚影响跟腱功能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滑囊。但手术治疗相对创伤较大,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