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指椎体因外力等致前缘高度变小的骨折多发生在胸椎和腰椎常见病因有年龄、疾病、外伤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预防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如老年人防骨质疏松和跌倒儿童青少年避危险活动及做好防护有基础病者积极治原发疾病。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指椎体因受到外力作用等原因导致椎体前缘高度被压缩变小的一种骨折情况,多发生在胸椎和腰椎部位。
常见病因
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逐渐疏松,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轻微的外伤,如弯腰、扭转身体、平地跌倒等都可能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儿童和青少年多因较强的暴力损伤导致,比如车祸、高处坠落等。
疾病因素: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肿瘤、骨结核等疾病的患者,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例如骨质疏松患者,其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椎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
外伤因素:直接暴力作用于脊柱部位,如重物撞击背部;间接暴力通过传导作用于脊柱,比如从高处坠落时臀部或足部着地,冲击力上传至脊柱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表现
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不一,轻者可能只是轻微隐痛,活动时加重;重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不能站立或翻身等。
脊柱畸形:骨折严重时可出现脊柱后凸、侧弯等畸形,外观上可见脊柱外形改变。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脊柱结构的改变,患者脊柱的活动范围明显受限,不能正常进行弯腰、转身等活动。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椎体的形态,看是否有前缘高度压缩等情况,能大致判断是否存在椎体压缩性骨折,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骨折早期的判断可能有一定局限性。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的骨皮质是否断裂、椎体内部的骨折情况以及周围软组织的受累情况等,有助于明确骨折的具体程度和类型。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判断骨折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骨折有重要意义,还能评估周围脊髓等组织是否受到损伤。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骨折程度较轻的患者,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一般卧床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脊柱扭曲。
康复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比如后期可以进行脊柱的伸展等锻炼,有助于促进骨折恢复和脊柱功能的恢复,但要注意锻炼的时机和强度,避免过早或过度锻炼导致骨折加重。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其生长发育和骨折恢复情况由专业人员制定合适的锻炼方案。
止痛治疗:可以使用一些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但老年人和儿童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止痛方法,如物理止痛等。
手术治疗
对于骨折压缩严重、脊柱畸形明显、伴有神经症状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椎体成形术等,通过手术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预防措施
对于老年人
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避免长时间卧床等不利于骨健康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如地面保持干燥,行走时注意周围环境,使用合适的助行器具等。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
要避免参与危险的活动,如高危的体育竞技等;在进行可能有危险的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