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急性胃肠炎可从饮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方面着手,饮食上要确保食物新鲜卫生、注意饮食规律,个人卫生要勤洗手、保持生活环境清洁,环境卫生要注意饮水安全、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饮食方面的预防措施
1.确保食物新鲜卫生
购买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例如,新鲜的蔬菜水果要仔细清洗,可使用果蔬清洗剂浸泡后再冲洗,以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和细菌等。对于肉类、海鲜等食品,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其来源安全,烹饪时要充分煮熟煮透,一般来说,肉类要煮至内部完全变色且没有血水渗出,海鲜类要煮至贝壳类完全张开,这样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病原菌是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
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其辅食的卫生,自制辅食要保证食材新鲜,制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餐具要及时清洗消毒。
2.注意饮食规律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进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例如,一顿饭不宜吃得过饱,七八分饱较为适宜。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老年人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儿童则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
避免食用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容易引发胃肠道痉挛等,从而增加急性胃肠炎的发病风险。
二、个人卫生方面的预防措施
1.勤洗手
无论是饭前便后,还是接触了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都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要仔细清洗手掌、手背、指缝、指甲等部位。研究表明,通过正确的洗手可以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数量,从而降低通过口传播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几率。例如,在接触了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电梯按钮等公共物品后,手部可能会沾染大量病原菌,及时洗手能有效预防病原菌进入口腔引发感染。
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并且要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洗手液,同时监督儿童洗手的过程,确保洗手效果。
2.保持生活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包括地面、家具、餐具等。地面要定期清扫和拖洗,家具表面要经常擦拭,餐具要及时清洗消毒。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例如,厨房要定期进行清洁,尤其是砧板、刀具等容易残留食物残渣的部位,要经常清洗和消毒,防止细菌在上面繁殖。
对于有婴幼儿的家庭,要特别注意婴儿用品的清洁,如奶瓶、奶嘴等要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用开水烫洗或放入消毒柜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污染婴儿用品,从而导致婴儿发生急性胃肠炎。
三、环境卫生方面的预防措施
1.注意饮水安全
饮用安全的水源,如煮沸后的自来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未经处理的生水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饮用后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要确保饮用水经过煮沸等消毒处理后再饮用。对于外出旅行的人群,要选择可靠的饮用水源,避免饮用当地未经处理的水源。
对于婴幼儿,要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避免给婴儿饮用生水或未经适当处理的水。
2.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公共厕所卫生状况不佳的地方、人群聚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等。这些场所容易存在大量的病原菌,增加感染急性胃肠炎的风险。如果必须前往这些场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等。
当周围有人患有急性胃肠炎时,要尽量避免与其密切接触,如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家庭中有成员患急性胃肠炎的情况,要及时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患者的餐具要单独清洗消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消毒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