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有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较大、基底宽怀疑恶变或内镜下切除困难风险高的息肉,术后需定期内镜检查和病理随访,根据息肉病理类型等决定复查间隔和后续策略,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治疗及随访情况。
一、内镜下切除
1.高频电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对于有蒂息肉可直接圈套电凝切除,无蒂息肉可采用黏膜下注射后圈套电凝切除或分片切除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操作相对简便,能有效切除息肉,且复发率相对较低。适用于大多数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的肠息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只要符合适应证均可考虑此方法,但需注意操作过程中避免穿孔等并发症。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等,ESD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病变,同时能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分析,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其疗效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能降低局部复发率。不过该操作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不同年龄患者身体对手术的耐受等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年患者若心肺功能等基本良好且符合适应证可考虑,儿童相对较少采用此方法,因为儿童肠息肉相对成人可能情况不同且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谨慎评估。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小的无蒂息肉或广基小息肉。通过黏膜下注射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切除。对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广泛。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只要符合适应证均可采用,病史方面若患者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禁忌证一般可考虑。
二、外科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选择:对于一些较大的、基底较宽且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息肉,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风险较高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例如息肉直径过大(如大于5cm)、内镜下切除可能导致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极高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肠息肉外科手术相对较少用,而成人若病情符合上述情况则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若患者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吸烟等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需在术前术后进行生活方式调整。病史方面若患者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需综合评估。
2.手术方式:常见的有部分肠段切除术等。手术需要将包含息肉的部分肠段切除,然后进行肠吻合等操作。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术后恢复相对成人可能更需关注营养等支持,成年患者则需注意切口愈合等情况,生活方式上术后需逐渐调整至健康状态,病史方面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
三、术后随访
1.定期内镜检查:肠息肉切除后存在复发可能,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随访。一般术后1年需要进行首次内镜复查,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具体间隔时间需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切除是否完全等情况而定。不同年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息肉复发情况与成人不同,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复查计划,性别一般不影响复查间隔,生活方式上术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低,病史方面有息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复查。
2.病理随访:切除的息肉标本要进行详细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随访策略。如果是腺瘤性息肉且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复发及恶变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频繁复查。不同年龄患者病理结果的意义在儿童和成人中有一定差异,儿童息肉病理情况与成人可能不同,需结合儿童具体病情分析,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也会影响对病理结果的解读和后续随访方案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