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是肛管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位置多在肛缘,可看到或摸到,有不同类型且症状表现各异,通过视诊等检查诊断;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位置在直肠肠腔内,较小常无症状,增大后有便血等表现,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检查诊断,可据此区分外痔和息肉。
一、定义与位置方面
外痔
外痔是由肛管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包括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血栓性和炎性四种。其位置多在肛缘,可在肛门表面看到或摸到。例如,静脉曲张性外痔通常是因痔外静脉丛发生曲张,在肛门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患者可在肛门局部直观发现异常隆起。
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外痔,长期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会增加外痔发生风险。比如,长期久坐的人群,由于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更容易引发外痔;妊娠女性随着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也易出现外痔。
息肉
息肉是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直肠息肉较为常见,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位置在直肠肠腔内,一般不能直接从肛门表面看到,需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检查才能发现。
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息肉,但某些遗传因素导致的息肉病有特定好发年龄,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病变。女性和男性在息肉发生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症状表现方面
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常无症状,仅感觉肛门有异物感,若发生炎症则会有疼痛、肿胀等表现,患者在排便后或行走时异物感可能更明显。
结缔组织性外痔:一般无疼痛,仅觉肛门有瘙痒感,便后肛门不易清洁干净,常有少量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
血栓性外痔:起病突然,肛门部剧烈疼痛,可摸到暗紫色圆形硬结,疼痛在排便、行走、坐下时均可加重。
炎性外痔:肛门部有红肿、疼痛,局部有灼热感,患者排便时疼痛加剧,还可能伴有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同类型外痔的症状表现虽有差异,但都与肛门局部的病理改变相关,年龄、性别等因素一般不改变其基本症状特点,但可能影响患者对疼痛等症状的耐受程度,比如女性在经期可能对疼痛更敏感。
息肉
直肠息肉较小的时候常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增大,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覆于粪便表面;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部分患者可摸到直肠内的息肉,儿童息肉有时会出现脱垂,即息肉脱出肛门外。不同年龄息肉的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息肉有时以便血、脱垂为主要表现,而成人息肉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因息肉较大导致肠道梗阻等严重情况,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因为这类人群息肉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三、检查诊断方面
外痔
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直接发现外痔的形态、大小、颜色等情况,能初步判断外痔的类型,比如看到暗紫色硬结多考虑血栓性外痔,看到柔软肿块且有静脉曲张表现则考虑静脉曲张性外痔等。
直肠指检:对于有些位置较低的外痔,直肠指检可辅助诊断,但对外痔的诊断主要依靠视诊。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视诊和直肠指检时操作基本相同,但儿童进行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息肉
直肠指检:医生手指可触及直肠内的息肉,能感知息肉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触及不明显。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息肉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内息肉的形态、位置、数量等,并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性质是腺瘤性还是炎性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准备工作有所不同,儿童需要进行适当的肠道清洁准备,且要选择合适的检查设备和操作方式以确保安全,而成人相对准备工作相对固定,但都需遵循结肠镜检查的规范流程。
通过以上定义与位置、症状表现、检查诊断等方面的区分,可帮助准确区分外痔和息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