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立即判断患者状况包括观察意识和呼吸,然后呼叫急救系统拨打急救电话,接着实施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条件允许且受训时),再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按操作开启、粘贴电极片、分析心律除颤,之后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并配合其转运和后续处理,不同人群在各步骤中因个体差异有不同注意事项如不同人群按压位置、开放气道操作、人工呼吸通气量、电极片粘贴及转运后续诊疗等情况不同。
一、立即判断患者状况
1.观察意识:轻拍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喊,判断其有无反应。若患者无反应,提示可能突发心脏病且情况危急。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突发心脏病时,意识丧失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呈现,但核心是快速判断。比如本身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可能在活动中突然出现意识改变。
2.检查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同时听有无呼吸音,判断呼吸是否正常。正常呼吸平稳有节律,若呼吸异常,可能是心脏病导致的机体缺氧表现,不同人群呼吸异常的起始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像长期吸烟导致肺部基础功能差的患者,突发心脏病时呼吸异常可能更早出现或表现更明显。
二、呼叫急救系统
1.拨打急救电话: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要清晰准确告知事发地点、患者大致情况等信息。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突发心脏病,要特别说明儿童特征以便急救人员做好相应准备;女性患者突发心脏病时,也要明确告知性别等信息,方便急救资源调配。
三、实施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
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对于儿童,按压位置要根据年龄调整,婴儿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点下方1横指处,儿童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成人胸外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儿童胸外按压频率同样是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婴儿约4cm,儿童约5cm。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在按压时要严格遵循相应标准,比如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等额外损伤。
按压操作:双手交叠,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持续进行胸外按压,为心脏泵血提供基本动力,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2.开放气道:将患者头部后仰,用手指清除口腔内异物等,保持气道通畅。对于不同人群,开放气道的操作要考虑个体差异,如肥胖患者可能气道开放更困难,需要更专业的操作技巧。
3.人工呼吸:如果现场有条件且施救者接受过培训,可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按30:2的比例进行。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通气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人工呼吸的通气量等要求不同,婴儿人工呼吸通气量要小,避免造成肺部损伤。
四、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开启AED:按照AED的操作提示开启设备,一般会有语音引导。
2.粘贴电极片:按照AED的指示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相应位置,一个贴在右锁骨下方,一个贴在左乳头外侧。
3.分析心律并除颤: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在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不同人群使用AED时要注意电极片粘贴位置的准确性,比如胸部有毛发等情况要先处理毛发以保证电极片与皮肤良好接触,保障除颤效果。
五、转运与后续处理
1.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在急救人员到来前,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等操作,直至专业人员接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血糖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以便后续处理。
2.配合急救人员:将患者的病史等相关信息准确告知急救人员,协助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和转运,送往医院进行后续的检查、治疗等,不同人群送往医院后的进一步诊疗方案会因个体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全面的身体评估和更谨慎的后续治疗方案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