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肘骨折后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减轻肿胀疼痛、防肌萎缩粘连并保持未固定关节活动度,包括冷敷、抬高患肢、等长收缩练习;中期增骨折部位稳定性、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有被动及主动助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后期全面恢复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与协调性,有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及协调性训练,不同病史患者康复训练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康复治疗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目标
手肘骨折后的康复治疗通常分为早期(0-2周)、中期(2-6周)和后期(6周以后)。早期目标主要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同时保持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度;中期目标是进一步增加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后期目标是恢复手肘的正常功能,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协调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二、早期康复治疗
(一)肿胀与疼痛管理
物理治疗:在骨折固定后的前几天,可使用冷敷来减轻肿胀和疼痛,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渗出。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成人也需注意不要长时间冷敷同一部位。
抬高患肢:将手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休息时还是坐着时,都应尽量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
(二)肌肉收缩练习
等长收缩:指导患者进行未固定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例如手部的握拳、松开动作,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辅助进行手部的握拳等动作,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患儿不适。等长收缩可以保持肌肉的张力,防止肌肉萎缩。
三、中期康复治疗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手肘的屈伸、旋转等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屈伸活动可从较小的角度开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旋转活动也应缓慢进行,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角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较差,训练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主动助力关节活动度训练:当患者有一定的主动活动能力时,进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度训练。例如患者自己尝试屈伸手肘,治疗师或家属在患者遇到阻力时给予适当助力,帮助患者达到更大的活动范围。
(二)肌肉力量训练
渐进抗阻训练:随着骨折部位稳定性的增加,开始进行渐进抗阻肌肉力量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手部和手肘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腕的屈伸抗阻练习。从较小的阻力开始,逐渐增加阻力,每次训练每组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2-3组。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适合儿童力量水平的训练方式和工具,避免使用过重的阻力导致受伤。
四、后期康复治疗
(一)全面关节活动度恢复
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进行完全主动的手肘屈伸、旋转等关节活动度训练,尽量达到正常的活动范围。可以通过自我训练,如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进行关节活动,或者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来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如用患侧手洗脸、梳头、拿取物品等。
(二)肌力强化与协调性训练
肌力强化:进一步强化手肘周围肌肉的力量,可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手部的力量训练。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提高肌肉的耐力和力量。
协调性训练:进行协调性训练,如进行抛接球、手指精细动作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提高手肘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细动作。例如让患者用患侧手进行穿珠子、拼图等精细动作训练,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训练,逐渐提高协调性。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在血糖过低或过高时进行高强度训练;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训练后的休息和营养补充,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