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损伤的检查与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检查试验。病史采集要问清受伤机制等;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活动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X线、MRI,各有优劣;特殊检查试验如握拳尺偏试验、抽屉试验有相应诊断意义,且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来准确判断肌腱损伤情况。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机制,比如是直接暴力还是间接暴力导致的肌腱损伤,受伤的具体部位、受伤时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以及受伤后的发展过程等。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肌腱损伤的常见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多因玩耍时的意外损伤,女性可能因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导致足部肌腱损伤等,通过详细病史采集能初步判断可能的肌腱损伤部位和情况。
二、体格检查
1.视诊
观察肌腱所在部位有无肿胀、淤血、畸形等情况。例如跟腱损伤时,跟腱部位可能出现肿胀、皮肤淤血等表现;肩袖肌腱损伤时,肩部外观可能有一定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的视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肿胀等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等。
2.触诊
触摸肌腱部位有无压痛、硬结、空虚感等。比如屈指肌腱损伤时,在相应手指的肌腱走行部位可能有明显压痛;髌腱损伤时,髌腱部位可触及压痛等。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肌腱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损伤的大致部位。
3.活动检查
检查相应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情况,了解肌腱损伤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例如手指屈肌腱损伤时,手指的屈曲或伸直活动会受到限制;跟腱损伤时,踝关节的背伸活动会明显受限等。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等因素,活动检查时的表现和正常范围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年龄特点进行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优势:可以实时观察肌腱的形态、结构、连续性等,能发现肌腱是否有撕裂、肿胀、肌腱内的异常回声等情况。对于浅表部位的肌腱损伤,如手部、足部的肌腱损伤,超声检查较为常用。在儿童中,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首选的初步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清晰显示肌腱的细微结构变化。
局限性:对于深部肌腱的显示可能受到一定限制,而且检查结果依赖于检查者的经验。
2.X线检查
主要作用:虽然X线不能直接显示肌腱,但可以观察肌腱附着处的骨结构是否有骨折等情况,排除是否存在骨骼损伤导致类似肌腱损伤症状的情况。例如,跟腱附着处的跟骨有无骨折等,通过X线平片可以初步判断。不同年龄人群的骨骼X线表现有差异,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龄等因素需要考虑在内。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是诊断肌腱损伤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肌腱的全貌,包括肌腱的撕裂程度(如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撕裂)、肌腱周围的水肿情况等。对于复杂部位的肌腱损伤,如肩袖肌腱、膝关节内的肌腱损伤等,MRI检查具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参数等,以获得准确的图像信息。
四、特殊检查试验
1.握拳尺偏试验(Finkelstein征)
主要用于诊断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该病症也涉及肌腱的病变。检查时患者握拳,拇指握于掌心内,然后将腕关节被动尺偏,若桡骨茎突处出现疼痛,则为阳性,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其中涉及肌腱的炎症等病变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试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等有所不同,但原理是相同的。
2.抽屉试验
常用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辅助诊断,交叉韧带损伤也与肌腱相关。通过抽屉试验检查膝关节前后向的稳定性,判断是否存在交叉韧带损伤,进而间接反映相关肌腱结构的损伤情况。在儿童中进行抽屉试验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试验等综合手段,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肌腱损伤进行检查与诊断,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检查和诊断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准确判断肌腱损伤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