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足内翻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非手术包括手法矫正和佩戴支具,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效果不佳或年龄大畸形重的情况,还需配合术后和日常康复训练,要定期复查,婴儿期和年龄稍大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据具体情况选合适方法,配合康复训练与复查以纠正畸形恢复功能。
一、非手术治疗
1.手法矫正
适用人群:对于出生后不久的婴儿,年龄较小的儿童也可尝试。因为婴儿的足部骨骼较软,可塑性强。
操作方法:由专业医生每天进行数次手法矫正,通过轻柔的手法将足内翻的部分逐步扳正。例如,医生会握住患儿的足部,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力度进行缓慢而持续的扳动,逐渐纠正足部的畸形位置。
2.佩戴支具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出生后发现足内翻的婴儿以及年龄稍大但畸形程度较轻的儿童。
原理及方法:根据患儿足部的具体情况定制合适的支具,如Ponseti支具。通过长期佩戴支具来保持足部的矫正位置,防止足内翻复发。支具需要24小时佩戴,除了洗澡等特殊情况外,之后逐渐减少佩戴时间,但仍需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佩戴较长一段时间,以巩固矫正效果。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患儿年龄较大(一般骨骼发育逐渐成熟后)足内翻畸形仍较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2.常见手术方式
跟腱延长术:通过延长跟腱来改善足部的受力和畸形情况。手术中会切断部分跟腱,然后进行缝合,使足部能够更好地伸展和矫正位置。
软组织松解术:松解足部周围紧张的软组织,包括肌腱、韧带等,从而为足部的正常排列创造条件。医生会根据患儿足部软组织紧张的具体部位进行相应的松解操作。
骨性手术:对于骨骼发育已经比较成熟,足部畸形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骨性手术,如截骨术等,通过调整骨骼的位置来纠正足内翻畸形。例如将畸形的跖骨等进行截骨后重新拼接,以达到矫正足部形态和功能的目的。
康复训练配合
1.术后康复
适用人群:接受过手术治疗的儿童。
训练内容:术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来促进足部功能的恢复。包括足部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训练,逐渐增加足部的力量和灵活性。例如,让患儿进行用足尖站立、用足跟行走等简单的动作训练,同时配合一些按摩等辅助手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恢复。
2.日常康复
适用人群:所有足内翻患儿,无论是否接受手术治疗。
训练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患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足部锻炼,如让患儿在沙滩上行走,利用沙地的阻力来锻炼足部肌肉;或者让患儿做足背屈、跖屈等动作的练习,每天坚持一定的次数和时间,以维持足部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
定期复查
1.复查频率
对于接受治疗的儿童,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在治疗后的短期内,如1-2周左右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治疗方案和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例如,佩戴支具的患儿可能每1-2个月复查一次,手术患儿可能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不同时间点进行复查。
2.复查内容
复查时医生会检查足部的畸形纠正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通过X线等检查手段来评估骨骼的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支具的佩戴方式或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措施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期患儿
婴儿皮肤娇嫩,在进行手法矫正和佩戴支具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佩戴支具后的皮肤反应,如是否有红肿、压痕等情况,及时调整支具的松紧度等。
2.年龄稍大儿童
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家长和医生需要做好沟通和心理疏导工作,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足部损伤。
总之,儿童足内翻的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以最大程度地纠正足内翻畸形,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