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通常是桡骨尺骨同时脱离正常位置,由解剖结构关联及间接暴力等致脱位,不同年龄人群脱位有特点,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复位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康复分早期和后期阶段。
肘关节脱位通常是桡骨、尺骨同时脱离正常位置,而不是单纯桡骨或尺骨脱位。正常情况下,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尺骨鹰嘴和桡骨头构成关节。当发生脱位时,多是由于间接暴力等因素导致,使得尺骨鹰嘴脱离肱骨滑车,桡骨头脱离肱骨小头,从而出现桡骨、尺骨共同脱位的情况。
一、解剖基础与脱位机制
1.解剖结构关联
肱骨远端的滑车与尺骨鹰嘴构成肱尺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头构成肱桡关节,桡骨小头还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这三个关节共同维持肘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当遭受跌倒时手掌着地等间接暴力时,暴力上传至肘关节,使得肘关节处于过伸或外翻等异常姿势,导致构成肘关节的桡骨、尺骨与肱骨的相对位置关系被破坏,进而发生脱位。
2.不同年龄人群脱位特点
儿童:儿童的肘关节结构相对较柔软,骨骺尚未完全骨化,在受到外力时,脱位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骺损伤等情况。例如,儿童肘关节脱位时,可能出现桡骨头半脱位的特殊情况,多是由于牵拉等原因导致环状韧带松弛,桡骨头从环状韧带中脱出,但从广义上看,也是桡骨相对尺骨、肱骨的位置异常。
成人:成人肘关节脱位多为典型的桡骨、尺骨与肱骨的脱位,损伤机制多为上述的间接暴力等情况,脱位后关节的畸形、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相对较为典型。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会出现肘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明显的活动受限,患侧肘关节弹性固定在半屈曲位,肘后三角关系发生改变(正常时肘伸直位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呈等腰三角形;肘屈曲时,三点呈等边三角形,脱位时此三角关系异常)。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可能表述不清疼痛部位,但会有哭闹、患侧肘关节不敢活动等表现,检查时可能发现肘关节局部肿胀相对不太严重,但有明显的活动受限,且由于儿童的解剖特点,在诊断时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合并骨骺损伤等情况。
成人:成人能清晰表述疼痛和活动受限情况,畸形相对更易察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的类型和程度等)可以明确诊断。
2.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肘关节的外形、肿胀情况,触诊检查压痛部位等,重点检查肘后三角关系是否正常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肘关节脱位的重要方法,可以明确脱位的方向(前脱位、后脱位等)以及是否合并骨折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脱位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软组织情况等,可能还会进行CT等检查。
三、治疗与康复
1.治疗原则
复位:一旦确诊肘关节脱位,应尽早进行复位。对于新鲜的肘关节脱位,多采用手法复位,如在麻醉下进行手法牵引、屈伸等操作使桡骨、尺骨回到正常与肱骨的对应位置。
不同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手法复位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复位后固定相对要更加稳妥,因为儿童的关节周围组织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密切观察固定情况和关节恢复情况。
成人:成人复位时根据具体的脱位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复位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等情况。
2.康复阶段
早期康复:复位固定后早期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防止肌肉萎缩等情况。对于儿童,要注意家长协助进行适当的手指活动,避免患儿因疼痛而不敢活动手指。
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和强度。成人在康复锻炼时可以借助康复器械等辅助进行功能恢复,儿童则需要家长引导,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以恢复肘关节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