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长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有体癣、头癣、手足癣等类型,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抗真菌并注意卫生,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可通过保持清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体癣
病因: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感染所致,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的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表现:初期为红色丘疹、小水疱,逐渐向周围扩展形成环状或多环状红斑,边界清楚,边缘有丘疹、水疱,中央趋于消退,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头癣
病因:主要由皮肤癣菌中的断发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等感染引起,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与儿童的卫生习惯、密切接触感染源等因素有关。
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和致病菌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癣等类型。黄癣会出现碟形黄癣痂、脱发及萎缩性瘢痕;白癣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周边有白套状鳞屑;黑癣则是头皮出现多数散在的灰白色鳞屑小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
手足癣
病因:由皮肤癣菌侵犯手足皮肤所致,与手足多汗、长期浸水、接触传染等因素有关。
表现:分为水疱型、浸渍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表现为手足部位出现深在性水疱;浸渍糜烂型多见于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除去白皮后基底鲜红糜烂;鳞屑角化型表现为手足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
全身长癣的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类型癣的典型皮肤表现,如环状红斑、鳞屑、水疱、脱发等初步判断。
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等标本,经氢氧化钾处理后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可确诊为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性皮肤癣菌可明确菌种,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全身长癣的治疗原则
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外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或泛发性体癣等情况,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物、床单等,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不同人群全身长癣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活泼好动,卫生意识相对较弱,头癣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且传播速度可能较快。
注意事项: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特别谨慎,优先选择相对安全、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家长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与他人共用头部卫生用品等,一旦发现儿童头部或身体有异常皮疹,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头癣可能导致的瘢痕性脱发等。
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免疫力相对较低,全身长癣后病情可能相对顽固,恢复较慢。
注意事项:老年人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关注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滋润,可适当使用保湿霜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
特殊职业人群
特点:如长期接触水的职业(如厨师、洗衣工等),手足癣的发病风险可能较高,因为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皮肤癣菌的生长繁殖。
注意事项:这类人群要注意在工作中尽量保持手足干燥,工作后及时清洁并擦干手足。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一旦发现手足有癣的症状,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防止病情加重或传播给他人。
全身长癣的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多汗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每天清洗并擦干。
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定期对毛巾、衣物等进行消毒。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患有癣病的人或动物,在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等要注意防护,防止间接接触感染。
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提高身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真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