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症状有局部剧痛、红肿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早期小脓肿可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破溃等引起,症状为肛周外口流分泌物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需手术治疗,儿童及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手术有相应考虑。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数是因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后遗症,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肛周脓肿
症状:局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跳动性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如脓肿较大,可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表现略有差异,如肛门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可出现寒战、高热、乏力等,局部表现为患侧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直肠指诊可触及患侧有压痛性肿块。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更容易发生肛周脓肿。
肛瘘
症状:主要症状是肛周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当外口愈合,瘘管内有脓肿形成时,可出现局部肿痛,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检查时可见肛周皮肤有单个或多个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按压外口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排出,直肠指诊可触及瘘管呈条索状。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有肛周脓肿病史、不注意肛周卫生、免疫功能异常者更易发生肛瘘。
三、诊断方法区别
肛周脓肿
体格检查:视诊可见肛周红肿,触诊病变部位有硬结、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判断脓肿的位置和大小;肛管直肠腔内超声对深部肛周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脓肿与肛管直肠的关系。
肛瘘
体格检查:除了检查肛周外口情况外,通过探针检查可初步了解瘘管的走行,但要注意避免暴力操作。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对肛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能清晰显示肛瘘的内口、瘘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瘘管造影可显示瘘管的形态和走行,但准确性相对MRI稍差。
四、治疗原则不同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较小的肛周脓肿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局部坐浴(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肛周清洁,以促进炎症消退。但非手术治疗多数只能暂时控制感染,易复发,最终多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肛门周围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引流;坐骨直肠窝脓肿应行较大的切口,充分引流。
肛瘘
手术治疗:肛瘘一般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其切除或切开,同时处理瘘管和外口。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的慢性切割作用,缓慢切开瘘管,同时减少肛门失禁的风险。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肛瘘患者,手术时要更加谨慎,尽量采用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如低位肛瘘可考虑瘘管切开术,高位肛瘘可先采用挂线疗法,避免过度损伤肛门括约肌影响排便功能。糖尿病患者发生肛瘘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手术前后需严格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