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常见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青少年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涉及内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及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寻常、聚合性、暴发性痤疮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诊断主要依据发病等情况鉴别需与酒渣鼻等病区分预防要注意皮肤清洁等非药物干预对轻度痤疮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改善。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青少年,与内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内分泌因素: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增高,可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雄激素能促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受阻,形成微粉刺。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时,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影响皮脂的正常排出,皮脂淤积在毛囊口内形成粉刺。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后者使皮脂排泌受阻,当皮脂、角质栓等堆积在毛囊口时即形成粉刺。
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一些低分子多肽可趋化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后者产生的水解酶可使毛囊壁损伤甚至破裂,毛囊内容物溢入周围真皮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等。
临床表现
寻常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初期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包括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进一步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
聚合性痤疮:是痤疮中较严重的类型,好发于青年男性。表现为多形性损害,包括大量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窦道、瘢痕等,皮疹聚集融合。
暴发性痤疮: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突然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同时面部、胸背部出现大量的脓疱、结节、囊肿,病情严重。
不同人群痤疮特点及影响
青少年:由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是痤疮的高发人群,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好发,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如导致自卑等情绪。
女性:部分女性痤疮与月经周期有关,在月经前痤疮加重。一些女性可能因使用不恰当的化妆品等诱发或加重痤疮,孕期痤疮可能会有变化,分娩后部分可缓解。
男性: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皮脂腺分泌更旺盛,更容易出现较严重的痤疮表现,如结节、囊肿等。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糖饮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会加重痤疮。高糖饮食可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增加,刺激皮脂腺分泌;熬夜、精神压力大可影响内分泌平衡,导致痤疮发病或加重。
有病史人群:既往有痤疮病史的人,在一些诱发因素下,如再次受到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内分泌波动等,容易复发痤疮。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青少年发病、好发部位、皮疹特点等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镜检查等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疾病鉴别。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主要表现为面部中央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好发于眼睑、颊部及鼻唇沟,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结节,呈半球形或略扁平,质软,淡红色或暗红色,中央可有坏死。
预防及非药物干预
预防:注意皮肤清洁,用温和的洁面产品,但不要过度清洁;避免用手挤压、搔抓皮损;尽量避免使用油腻、粉质化妆品;少吃辛辣、油腻、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非药物干预:对于轻度痤疮,单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能使病情改善。如轻度粉刺可通过定期清洁皮肤、使用含有水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帮助角质剥脱,改善毛囊口角化。对于炎性丘疹等,可通过冷喷等物理方法缓解炎症反应,但物理方法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总之,痤疮是一种复杂的皮肤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等对于其诊断、治疗和预防都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