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变)、药物治疗(局部外用药物、高锰酸钾坐浴)、非手术治疗(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和手术治疗(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轻度混合痔除根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需依患者自身特点调整方案,且治疗后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否则易复发。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和全谷类食物,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软化粪便,减少便秘发生,而便秘是诱发混合痔的常见因素之一。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为25~35g,不同年龄、性别因身体状况不同有差异,例如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膳食纤维需求逐渐增加,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胃肠蠕动减慢需要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来预防混合痔相关问题。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这些食物可刺激直肠肛门部位黏膜,导致局部充血,加重混合痔症状。
2.生活习惯改变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体位,一般建议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教师等久站职业人群尤为重要。久坐、久站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导致静脉丛淤血扩张,引发混合痔或加重病情。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排便时不要久蹲用力看书、玩手机等。有便秘的患者可通过上述饮食调整等方式改善排便情况,若长期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缓泻剂,但需注意避免滥用。
二、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药物
可以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如含有麝香、牛黄、珍珠等成分的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这些药物通过局部作用于痔核部位,减轻疼痛、肿胀、出血等症状。例如某些痔疮膏能改善痔核的炎症反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恢复,但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部分人使用后症状能得到明显缓解。
还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一般浓度为1:5000,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起到清洁、杀菌、消肿的作用,改善局部的卫生状况,促进炎症消退。
三、非手术治疗
1.注射疗法
适用于Ⅰ、Ⅱ度出血性内痔。将硬化剂注射于痔核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使痔核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促使痔核纤维化,达到固定痔核、消除出血和脱垂的目的。不同患者对硬化剂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患者一次注射即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完全治愈。
2.胶圈套扎疗法
利用胶圈套扎在痔的基底部,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使痔核缺血、坏死、脱落而愈合。适用于Ⅱ、Ⅲ度内痔。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患者痛苦较小,但可能会出现疼痛、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不过发生率较低。
四、手术治疗
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适用于Ⅲ、Ⅳ度内痔、混合痔伴出血、脱垂等。其原理是环形切除直肠下端黏膜及黏膜下组织,阻断痔上动脉对痔区的血液供应,使脱垂的痔核向上悬吊固定。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且并非所有轻度混合痔都需要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外剥内扎术
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将外痔部分剥离,内痔部分结扎,使痔核坏死脱落。该手术能较彻底地治疗混合痔,但术后疼痛相对较明显,恢复时间相对较长,术后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轻度混合痔是否能除根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维持情况、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在治疗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女性孕期发生混合痔时,一般优先选择保守治疗,以避免药物等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儿童发生混合痔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或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一般治疗等方法。同时,治疗后仍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有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