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含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疼痛、潜在并发症等,护理措施有针对气体交换受损的环境管理、体位调整、呼吸监测、氧疗等,针对活动无耐力的活动计划制定与监测、健康教育等,针对疼痛的休息体位、药物护理、疼痛观察等,针对潜在并发症的病情监测、急救准备、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护理等,特殊人群护理注意老年患者细致观察活动反应等,女性患者识别非典型症状加强心理关怀,合并其他疾病者如糖尿病监测控制血糖等,有吸烟史者强调戒烟,肥胖者指导饮食运动控体重。
一、护理诊断
(一)气体交换受损
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呼吸功能受影响相关,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等。
(二)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衡,机体缺氧状态有关,表现为活动时乏力、心悸等。
(三)疼痛
与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有关,表现为胸痛、胸闷等。
(四)潜在并发症
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功能受损相关。
二、护理措施
(一)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
1.环境管理: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温度、湿度适宜,减少不良刺激。
2.体位调整: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呼吸困难。
3.呼吸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血氧饱和度等,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氧疗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4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二)活动无耐力的护理
1.活动计划制定: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如NYHA分级)制定渐进式活动方案。心功能Ⅰ级者可正常活动;Ⅱ级者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增加休息时间;Ⅲ级者严格限制体力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Ⅳ级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2.活动过程监测:运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及自觉症状,若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立即停止活动并卧床休息。
3.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合理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活动时循序渐进,避免突然用力、长时间活动等。
(三)疼痛的护理
1.休息与体位:发作时立即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安慰患者,解除其紧张情绪。
2.药物护理:遵医嘱使用硝酸酯类等扩血管药物缓解疼痛,用药过程中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使用硝酸甘油时需监测血压变化。
3.疼痛观察: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四)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1.病情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体温等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早期征象,如突发心悸、胸闷加重、呼吸困难、水肿等。
2.急救准备:病房内常备抢救设备(如除颤仪、起搏器等)及药物(如肾上腺素、胺碘酮等),确保随时可用。
3.心力衰竭护理:若发生心力衰竭,严格控制患者液体入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遵医嘱使用利尿剂等药物,观察水肿消退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4.心律失常护理:对于出现的心律失常,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如发生室颤需立即配合进行电除颤等急救操作。
三、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活动耐力更差,护理时需更细致观察活动反应,活动计划调整需更保守,注重安全防护,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二)女性患者
女性冠心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非典型胸痛症状,护理中需提高对非典型症状的识别能力,加强心理关怀,因女性对疾病的心理反应可能更敏感。
(三)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需注意血糖监测与控制,饮食护理要兼顾冠心病与糖尿病的饮食要求;若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疗时需注意氧浓度的合理调节,避免氧浓度过高抑制呼吸。
(四)生活方式相关
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需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协助制定戒烟计划;肥胖患者需指导合理饮食与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以减轻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