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相关因素包括不可控的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特定性别及家族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史会增加患病风险,某些遗传性心脏病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可控因素有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及疾病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损伤血管内皮,缺乏运动致代谢紊乱等,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高血脂致血管壁沉积斑块,糖尿病损伤血管内皮等均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一、不可控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血管弹性降低等,老年人患心脏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会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等病变,这是导致冠心病等心脏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时期也可能因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引发心脏病,如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这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形成异常有关。
性别: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心脏病的风险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患心脏病的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男性体内雄激素等激素水平特点也使得其在某些年龄段心脏病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如亲属在较年轻年龄即患心肌梗死等),个体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某些遗传性心脏病是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例如家族性高脂血症相关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家族成员脂质代谢异常,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二、可控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引发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体重增加,易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例如,缺乏运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生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引发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进而增加心脏病风险的重要因素。规律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脂水平、控制体重等,从而降低心脏病发生风险。
不健康饮食
高盐饮食:过量摄入盐分可导致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盐分摄入量应低于5克,而很多人日常饮食中盐分摄入远远超过这个量。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冠心病等心脏病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食用高脂食物的人群,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往往偏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脂质成分。
高糖饮食:过多摄入含糖饮料、高糖糕点等,会引起血糖波动,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肥胖、高血脂等,增加心脏病风险。例如,长期高糖饮食可使体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2.疾病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长期升高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为了将血液泵出,需要更努力地收缩,久而久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异常升高(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引发冠心病等。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mm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大约增加1-2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时还会影响心脏的神经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且糖尿病性心脏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