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不满足代谢需求且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含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病)和心脏负荷过重(含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病理生理机制是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致RAAS和SNS过度激活引发水钠潴留、血管收缩加剧及心肌重构,临床表现有左心衰竭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疲倦等)和右心衰竭表现(体循环淤血、胃肠道淤血等),诊断靠病史与症状评估及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BNP或NT-proBNP检测、心电图),治疗原则为减轻心脏负荷(休息、限盐、利尿)、改善心肌重构(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纠正心衰症状(用洋地黄类药物),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及基础病史患者需分别关注相应情况。
一、定义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同时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坏死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2.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本身病变影响泵血功能。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使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致左心室肥厚、扩张。2.容量负荷过重:如瓣膜关闭不全,使心脏舒张期或收缩期承受异常容量负荷,影响心功能。
三、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是关键环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过度激活,引发水钠潴留、血管收缩加剧,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肌重构,使心功能进行性恶化。
四、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表现
1.呼吸困难: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致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痰,急性肺水肿时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3.乏力、疲倦:心输出量减少致组织灌注不足,出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二)右心衰竭表现
1.体循环淤血:表现为下肢水肿、腹腔积液、肝大伴压痛等。2.胃肠道淤血: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五、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基础病史(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及呼吸困难、水肿等典型症状。
(二)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射血分数(EF),正常EF≥50%,心衰时EF降低。2.BNP或NT-proBNP检测:心衰时该指标升高,可辅助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3.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
六、治疗原则
(一)减轻心脏负荷
1.休息与限盐:适当休息减少心脏负荷,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水钠潴留。2.利尿治疗: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促进钠水排出,缓解水肿。
(二)改善心肌重构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抑制RAAS和SNS激活,延缓心肌重构。
(三)纠正心衰症状
对于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增强心肌收缩力,但需注意其毒性反应。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心衰常合并多系统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加重病情。
(二)儿童
儿童心衰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需早期诊断干预,避免延误治疗影响生长发育,治疗中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严格把控药物使用及剂量。
(三)女性
女性心衰可能受激素影响,需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对病情的潜在影响,在治疗中综合考虑激素因素对心脏功能的作用。
(四)基础病史患者
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以降低心衰发生及进展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