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包括体质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较弱人群无自觉症状与遗传和体质因素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有关体位性低血压是从卧位等突然站起时因神经调节机制不能及时使血管收缩维持血压稳定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出现症状老年人和长期卧床者易发生病理性低血压包括心血管疾病如严重心肌梗死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主动脉瓣狭窄致心输出量减少;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致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致水盐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受影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晚期恶性肿瘤长期消耗、严重肺结核体质虚弱营养吸收障碍;其他如大量失血致血容量急剧减少、感染性休克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不同原因引起的低血压需不同处理生理性低血压无不适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要加强营养运动病理性低血压需积极治原发疾病维持血压稳定特殊人群要避免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情况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多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例如一些家族中成员普遍存在低血压情况。其血压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对健康无影响,可能与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有关,使得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很好地适应身体的需求。
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的低血压。这是因为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直立位时,身体的血液受重力影响,会向下肢流动,而身体的神经调节机制一时不能很好地使血管收缩来维持血压稳定,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等症状。一些老年人由于身体的神经反射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的人突然站立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病理性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
严重的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从而引起血压降低。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到全身,使得动脉血压下降。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会阻碍左心室射血进入主动脉,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低血压。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同时伴有血压降低。
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畏寒、水肿等表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导致血压降低。患者会有乏力、食欲减退、色素沉着等症状。
慢性消耗性疾病:
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消耗,身体状况差,营养极度不良,同时肿瘤细胞可能释放一些物质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导致血压降低。例如肺癌、胃癌等晚期患者常出现低血压情况。
严重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患病会使患者体质虚弱,营养吸收障碍,同时肺部病变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引起血压下降。
其他:
大量失血: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导致体内血液大量丢失,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会随之降低。例如外伤后大量出血,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就会出现失血性低血压。
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释放的毒素会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低血压。例如脓毒症休克患者,血压会明显降低,同时伴有高热、寒战等感染症状。
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低血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如果是生理性低血压且无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如果是病理性低血压,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血压稳定,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对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可能诱发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在患病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