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护理与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选择合适洁面产品并注意清洁工具选择、避免挤压痤疮及减少使用油性化妆品等;外用药物治疗有维A酸类药物可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但可能有刺激症状、过氧苯甲酰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作用但可能使皮肤脱色;口服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且需注意禁忌证和不良反应、抗雄激素药物适用于女性雄激素水平过高相关痤疮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理治疗有光动力治疗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痤疮患者治疗中可能有局部反应需注意护理、激光治疗如红蓝光治疗适用于轻、中度痤疮治疗时需调整参数治疗后皮肤可自行恢复。
一、日常护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1.清洁皮肤
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如含有温和表面活性剂的产品,每日清洁面部1-2次。对于油性皮肤的痤疮患者,可适当增加清洁次数,但要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例如,过度清洁可能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反而加重痤疮。青少年处于皮肤代谢活跃期,清洁皮肤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
注意清洁工具的选择,使用柔软的洁面巾或干净的双手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刷等工具。
2.避免刺激
避免挤压痤疮,挤压痤疮可能导致炎症加重,引起感染扩散,还可能留下瘢痕。对于有挤痘习惯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需告知其挤压痤疮的危害。例如,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痤疮挤压后,感染可能逆行进入颅内,引发严重的颅内感染。
减少使用油性化妆品、厚重的护肤品,这些产品可能堵塞毛孔,加重痤疮。对于油性皮肤或易长痤疮的人群,应选择非comedogenic(非致粉刺)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女性在选择化妆品时,需考虑自身皮肤状况,避免因化妆品使用不当诱发或加重痤疮。
二、外用药物治疗
1.维A酸类药物
如维A酸乳膏等,可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调节毛囊皮脂腺上皮细胞分化、减少皮脂分泌。维A酸类药物可能引起皮肤刺激症状,如局部红斑、脱屑等,初始使用时可小面积试用,建立耐受后再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对于皮肤敏感的人群,包括一些皮肤较薄的青少年,使用时需谨慎,若出现明显刺激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外用过氧苯甲酰
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可轻度剥脱角质。过氧苯甲酰可能使皮肤脱色,应避免用于有色皮肤部位,使用时需从低浓度开始,避免接触眼、口腔等黏膜部位。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过氧苯甲酰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三、口服药物治疗
1.抗生素
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等),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抗炎。但需注意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8岁以下儿童禁用。对于青少年痤疮患者,若考虑使用四环素类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可用于对四环素类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同样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在儿童患者中的使用也需谨慎评估。
2.抗雄激素药物
适用于女性雄激素水平过高相关的痤疮,如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等。女性患者使用抗雄激素药物时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且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需监测相关指标。
四、物理治疗
1.光动力治疗
利用光敏剂结合光照,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及减轻炎症反应。光动力治疗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痤疮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等反应,治疗后需注意防晒等护理。对于儿童患者,光动力治疗需严格评估其适应证和安全性。
2.激光治疗
如红蓝光治疗,蓝光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红光具有抗炎作用。红蓝光治疗适用于轻、中度痤疮。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皮肤类型等调整能量参数,治疗后皮肤可能有轻度发红等表现,一般可自行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青少年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安抚其情绪,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