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是肝脏发生病理性改变的范畴,常见类型有病毒性肝炎(含乙肝、丙肝)、脂肪性肝病(分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且各有诱因,临床表现有乏力等一般症状及黄疸等典型体征,诊断靠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潜在危害有疾病进展至纤维化等及肝衰竭,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肝病特点及诊疗注意事项。
一、肝病的定义与基本范畴
肝病是指肝脏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涵盖多种病因引发的肝脏炎症、损伤、纤维化乃至癌变等病变,是一类常见且对健康影响较大的疾病范畴。
二、常见肝病类型及诱因
1.病毒性肝炎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污染血液等)及性接触传播,全球约2.57亿人感染乙肝病毒。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全球约71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且部分患者可慢性化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2.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肝:与长期大量饮酒密切相关,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阈值(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40g,女性>20g),数年可引发肝脏脂肪沉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与肥胖、高脂饮食、糖尿病等代谢紊乱因素相关,肥胖人群中约20%-30%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部分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3.药物性肝病: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损伤肝细胞,如抗结核药、部分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变化。
4.自身免疫性肝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脏,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三、肝病常见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病情较重时可伴有体重下降。
2.典型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肝脏肿大时可触及右上腹肝区压痛;病情进展至肝硬化阶段可出现腹水、脾大、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
四、肝病诊断手段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ALT、AST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TBil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
病原学检测:乙肝五项、丙肝抗体及病毒核酸检测等可明确是否存在肝炎病毒感染及病毒复制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肝脏形态、大小、有无占位性病变及门静脉、肝静脉情况,是肝病筛查常用手段。
CT或MRI:能更精准评估肝脏病变程度、有无肝硬化及肝癌等,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晰。
3.肝活检:为有创检查,可直接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是诊断某些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肝病的潜在危害
1.疾病进展: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等若未有效控制,可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常人,全球每年约80万-100万新发肝癌病例与乙肝、丙肝感染相关。
2.肝衰竭:严重肝病可导致肝功能急剧恶化,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肝病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肝病
可能与先天性代谢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病毒垂直传播(如乙肝母婴传播)等相关,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诊断时优先考虑无创或对儿童生理影响小的检查方法,治疗需兼顾儿童脏器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2.孕妇肝病
部分肝病(如乙肝)可通过母婴传播给胎儿,需在孕期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孕妇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致畸等不良影响的药物,需多学科协作制定诊疗方案。
3.老年人肝病
肝脏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对药物代谢及解毒能力下降,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恢复能力差,诊断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治疗方案需兼顾肝肾功能及全身状况,避免多重用药导致的肝损伤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