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简介:
吴珏教授
吴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卓越的临床药理学家和临床麻醉学家,我国麻醉学创始人...
吴珏教授
吴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卓越的临床药理学家和临床麻醉学家,我国麻醉学创始人之一及我国临床药理基地的创始人。
吴珏教授1933~1938年就读于国立上海医科大学医本科;1938~1946年任国立上海医学院生理学和药理学助教;1947年,在国家公费留学考试中成绩优秀,被派赴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师从世界著名麻醉学家Ralph M. Waters,专修临床麻醉,同时成为美国麻醉学会的会员;1949~1950年任美国犹德大学医学院附属盐湖城县医院(教学医院)麻醉科负责人,其时该校麻醉科主任Scott M. Smith教授,留美期间仍参加该两校药理学科的科教研活动;1950年10月吴珏教授回国后,不仅任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麻醉科主任,而且还要兼顾其他四个附属医院的临床麻醉工作;1954年秋成立临床麻醉学教研室,负责麻醉学医疗教学科研事宜,大力培养训练全国各医学院校指派来的临床麻醉学进修人员;1952-1966年间还兼任华东医院、胸科医院、结核病第一防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荣誉主任;曾任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麻醉学分会副主席、中国橡胶协会名誉顾问、上海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1956年吴老被提升为教授(药理学与麻醉学),成为我国第一位麻醉学教授。1962年,吴珏教授率先在全国招收研究生,庄心良教授和蒋豪教授成为了吴老的开山大弟子,也成为全国最早的麻醉学研究生。在长达62年的从医、执教生涯中,吴珏教授在麻醉方面贡献卓越,桃李遍布全国及海内外。他十分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了年轻一代能迅速成长,甘当人梯,奖掖后进,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他的关心下健康成长,攀越医学高峰,造福广大病人。
吴珏教授治学严谨,从医数十年来,先后发表中文论著65篇(17篇为第一作者),英文论著11篇(7篇为第一作者),述评和评论12篇,文献综述37篇(26篇独自撰写),亲自编写了《临床麻醉学》,组织编写了《实用麻醉学》等麻醉学方面的专著十余本。1978年起他担任《上海医科大学学报》主编长达12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积极推动并参与了《中华麻醉学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的创刊。其他负责创办或襄助的期刊包括《新药与临床》、《中国外科学年鉴》、《国外医学·外科分册》、《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国外医学·外科基本问题分册》、《中华外科杂志》等。
1986年及2000年美国麻醉学会等多家机构将吴珏教授的成就及贡献加以总结,并在《Anesthesiology》等主要麻醉杂志上刊登,称其为我国20世纪卓越的临床药理学家和临床麻醉学家,并推崇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麻醉学先驱者之一。1993年1月16日,具有78年历史的中华医学会正式宣布首批聘任41位在医学上有重大成就、德高望重的内外科专家为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时任上海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吴珏教授获得这一荣誉。
肖常思教授
肖常思教授,1955年12月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医学本科专业。1956年3月分配至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工作,从师吴珏教授,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1986年任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麻醉科主任,1986年9月~1988年9月受美国麻省医学中心邀请,赴美从事“阿片类药物在硬膜外腔的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1988年~1992年,任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曾任上海医科大学麻醉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科大学疼痛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肖常思教授长期从事临床麻醉、危重医学及疼痛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早期,在技术封锁条件下,参与国内麻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气分析仪、体温监测仪的研制和改良工作。1980年至1984年间,与蒋豪教授合作,总结了心脏手术后ARDS重症治疗的经验,撰写十数篇论文,其中多篇由吴珏教授在第一届麻醉年会上宣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肖常思教授与中科院合作,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捕捉氧自由基,实验性证实了丹参在肺高压治疗中抗氧自由基作用机制,成果得到国家科委肯定,并为此后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肖常思教授共撰写论文40余篇,并参与多本书籍的编写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包括非洲留学硕士研究生1名,协助培养临床博士研究生3名。
蒋豪教授
蒋豪教授, 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入中山医院麻醉科工作,于1962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家吴珏教授。1988~1989年赴美进修临床麻醉一年,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协助中山医院麻醉科建立麻醉学博士点,1995年起成上海市领先学科。曾任上海医科大学麻醉教研室主任、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常委、上海市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全国药典委员会委员,现任复旦大学麻醉科教授、《中华麻醉学杂志》及《临床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是蒋豪教授在临床工作中的一大特点。50年的麻醉临床工作,处处可见蒋豪教授的创新之处:改进腰麻穿刺针,减少腰麻后的并发症;反复研究实践,使长期留置中心静脉高营养导管成为可能……蒋豪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年,发表论文80余篇。其工作重点是临床麻醉及血流动力学监测、麻醉药的临床药理、麻醉期间控制性降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联合麻醉以及危重病员的救治和麻醉质量的控制等。20世纪80年代,蒋豪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联合麻醉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丰富了麻醉理论,也为血管外科手术、肝脏手术、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及心脏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等提供了较好的麻醉方法。90年代,在国内首次提出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的概念,既降低了术中出血,也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蒋豪教授先后承担了“ARDS综合治疗探讨”、“联合麻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麻醉期间控制性降压”、“老年人围术期呼吸与循环功能的维护”、“血液稀释与自体血回收”、“麻醉期间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等国家、卫生部及上海市课题。曾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培养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7名。
蒋豪教授的成功有目共睹,可他依然谦让、低调、不为名、不为利,默默无闻地为病人服务。他说:虽然麻醉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是麻醉归根结底是为外科服务的,作为麻醉医生,我们应该与外科医生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携手合作,成为外科坚强的后盾。过去已经过去,把握现实、不忘初心,是蒋豪教授为每一位麻醉医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薛张纲
薛张纲,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麻醉、危急重症平台顾问。
擅长临床麻醉及危重病人的监护治疗工作。
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与危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第八、九、十及十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兼区域麻醉学组组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医师学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常委及区域阻滞学组组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科医生分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卫生部重点课题“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方法的优化”、上海市领先学科课题“老年病人呼吸和循环的调控”、上海市科委“拓展麻醉药物临床试验建设”、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异丙酚抗凋亡作用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并发表中英文论文六十余篇。
仓静
仓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擅长多种复杂疑难病例的麻醉处理。
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胸麻醉学会疼痛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麻醉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并担任《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常务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药物警戒》、《Anesthesia and Analgesia》中文版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为麻醉药物对发育大脑的影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国内外论文60余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