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观察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异常,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异常及时报告医护,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6小时后逐步过渡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肠道恢复后增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颜色量性状,留意恶露颜色量气味变化异常报医护,早期床上活动术后24小时坐起1-2天床边活动保证休息,家属陪伴医护沟通进行心理疏导,高龄产妇加强生命体征心脑血管监测,有基础疾病产妇按计划护理监测基础病指标,肥胖产妇特注意伤口护理及合理饮食活动。
一、术后伤口护理
剖宫产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等消毒液轻柔擦拭伤口周围皮肤,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异常情况,若发现伤口出现异常变化,如红肿范围扩大、渗液增多或有脓性分泌物等,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产妇需避免大幅度弯腰、咳嗽等可能牵扯伤口的动作,防止伤口裂开影响愈合。
二、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并记录一次。若体温持续高于38℃、血压出现明显波动(如收缩压≥140mmHg或≤90mmHg)、脉搏过快(>100次/分钟)或过慢(<60次/分钟)、呼吸异常(如呼吸频率>24次/分钟或<12次/分钟)等情况,需立即报告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三、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内暂禁食水,6小时后可少量饮用温开水,若无不适反应,逐步过渡到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增加饮食种类,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但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易产气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豆类等,防止引起胃肠不适。
四、尿管护理
剖宫产术后通常会留置尿管,需保持尿管通畅,避免尿管扭曲、受压,定期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更换尿袋。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若发现尿液颜色异常(如血尿)、量明显减少或增多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后鼓励产妇尽早自行排尿,以训练膀胱功能。
五、恶露观察
留意恶露的颜色、量及气味变化。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产后恶露依次经历血性恶露(持续3-4天,色鲜红,含大量血液)、浆液性恶露(持续10天左右,色淡红,含少量血液、坏死蜕膜等)、白色恶露(持续约3周,色白色,含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等)三个阶段。若恶露量明显增多、颜色异常(如变为脓性、伴有臭味)或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警惕宫腔感染等异常情况。
六、活动与休息
术后应鼓励产妇早期在床上进行翻身、活动四肢等动作,术后24小时可坐起,术后1-2天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逐渐进行床边活动,如缓慢行走等,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每日睡眠时间应不少于6-8小时,有利于身体恢复和子宫复旧。
七、心理护理
产妇术后可能因身体不适、担心伤口恢复、关注新生儿状况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应多陪伴产妇,给予关心和心理支持,医护人员也应主动与产妇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通过耐心解释病情、给予鼓励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身心康复。
八、特殊人群提示
高龄剖宫产产妇:需加强术后生命体征及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监测,密切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护理建议,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有基础疾病产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定期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如糖尿病产妇需关注血糖变化,高血压产妇需监测血压,同时注意伤口护理及身体恢复情况。
肥胖产妇:术后需特别注意伤口护理,因脂肪层较厚可能增加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等风险,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同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活动,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