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慢性炎症病变病因主要是肠道病毒等多种病毒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侵犯及免疫反应介导临床表现有轻症无症状或重症有心悸胸痛等症状体征有心律失常等诊断靠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病毒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免疫调节及对症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成年人个体化治疗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谨慎用药。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多种病毒都可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其中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最为常见,此外,腺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导致。病毒可通过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以及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
2.发病机制:病毒感染人体后,先在肠道或呼吸道等局部黏膜细胞中增殖,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心肌。病毒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内,损伤心肌细胞;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参与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因子等,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轻症: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等。
重症: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等。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先有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然后出现心脏相关症状。
2.体征:可有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心界扩大、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等,合并心力衰竭时可有肺部啰音、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征。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常见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2.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这些指标提示心肌细胞受损。
3.病毒学检查:发病后3周内,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相关病毒抗体,如柯萨奇B组病毒抗体等;心内膜心肌活检可发现病毒颗粒或病毒抗原,但由于是有创检查,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4.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肌壁运动异常、心腔扩大等;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炎症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可显示心肌水肿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劳累。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感染早期,可试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但疗效尚不十分肯定。
3.免疫调节治疗:部分患者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等,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免疫平衡,在病情早期一般不主张早期使用,若患者有严重房室传导阻滞、难治性心力衰竭等情况可考虑使用。
4.对症治疗:针对心律失常,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需进行抗休克治疗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1.儿童:儿童患病毒性心肌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心率、呼吸、精神状态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医护人员细致的观察和家属的配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2.成年人:成年人患病毒性心肌炎后,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成年人相对更能配合卧床休息等一般治疗措施,但也要注意其工作等因素对休息的影响,需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让其重视休息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3.老年人:老年人患病毒性心肌炎时,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用药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