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术后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开展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渐进性负重训练;后期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康复中需关注不同患者自身情况并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早期康复(术后1-2周)
1.关节活动度训练
目的:防止踝关节粘连,促进血液循环。
方法:在术后早期,患者可在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背伸和跖屈训练。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成年患者则可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例如,可让患者平躺在床上,治疗师握住患者足部,缓慢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动作,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
2.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目的: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方法:术后1-2周,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平躺在床上,将膝关节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同样,进行腘绳肌等长收缩时,将膝关节屈曲,用力收缩腘绳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不同年龄患者的训练强度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一般来说,儿童患者的训练强度应更轻,成年患者可逐渐增加到每组20次左右。
二、中期康复(术后2-6周)
1.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训练
目的:进一步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方法:患者可逐渐开始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训练。成年患者可坐在床边,将小腿自然下垂,然后主动用力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每次尽量达到最大活动范围,重复10-15次,每天3-4次;儿童患者则需要家长在旁边协助,鼓励其主动参与,逐渐提高活动度。同时,还可进行踝关节的内翻和外翻主动训练,成年患者可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缓慢进行踝关节的内翻和外翻动作,每次10-15次,每天3-4次;儿童患者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渐进性负重训练
目的:使跟腱逐渐适应负重,恢复下肢的承重功能。
方法: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下肢的负重。术后2周左右,可开始部分负重,患者可使用拐杖辅助,患侧下肢部分着地承重;术后3-6周,逐渐增加负重的比例,成年患者一般可达到体重的50%-70%,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骨骼发育和恢复情况谨慎增加,一般从体重的20%-30%开始逐渐增加,每次负重训练时间可从5-10分钟逐渐延长到15-20分钟,每天进行2-3次。
三、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1.平衡训练
目的:提高下肢的平衡能力,防止跌倒。
方法:可进行单腿站立平衡训练等。成年患者可先从健侧腿单腿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患侧腿单腿站立,每次站立时间从10-15秒逐渐增加到30-60秒,每天进行3-4次;儿童患者则需要在家长陪同下进行,确保安全,开始时站立时间较短,逐渐延长,同时可进行平衡垫上的平衡训练,增加训练的难度和趣味性,提高平衡能力。
2.步态训练
目的:恢复正常的行走步态。
方法:在平衡训练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患者可在平坦的地面上,在治疗师或家人的指导下进行行走训练,注意患侧下肢的着地方式和步态的协调性。成年患者要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行走速度和步态,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确保行走时姿势正确,避免出现异常步态。例如,可先进行慢速行走训练,然后逐渐增加行走速度,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行走情况,及时进行纠正。
在整个跟腱断裂术后康复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密切关注康复进展,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康复计划。如果患者有特殊病史,如糖尿病等,要更加注意血糖的控制和伤口的护理;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身体特殊时期而影响康复进度;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等)要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同时,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医生的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