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注意事项包括术前要口腔清洁、适当进食并告知医生病史,术中要调整姿势、放松心态,术后要咬棉球、注意饮食和口腔护理、观察出血情况及休息;拔牙禁忌症有心血管疾病(血压过高、急性心肌梗死期等不宜拔牙)、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不宜拔牙)、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贫血、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等禁忌拔牙)、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炎症期不宜拔牙)、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及中间3个月需谨慎)、月经期(女性月经期拔牙易出血增多建议避开)。
一、拔牙注意事项
1.术前准备
口腔清洁:拔牙前应认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降低术后感染风险。例如,研究表明术前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可使拔牙后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过烫、过硬食物,术前适当进食,避免空腹拔牙,以防出现低血糖等不适,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群,空腹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加剧。
告知医生病史:需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药物过敏史等。比如有心脏病史者,拔牙可能引发心脏相关风险,医生需提前评估和准备;糖尿病患者血糖需控制在相对稳定范围,否则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2.术中配合
姿势调整:患者应采取舒适且便于医生操作的姿势,如坐直,头部位置保持合适,儿童需有家长安抚配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放松心态:保持放松,过度紧张可能影响医生操作,儿童可能因恐惧不配合,家长要给予心理安抚,帮助儿童放松。
3.术后护理
咬棉球:拔牙后医生会放置棉球让患者咬住,一般需咬30-40分钟,儿童咬棉球时间可能适当调整,但要听从医生指导,起到压迫止血作用。
饮食:术后2小时可进食温凉、软食,如温粥等,避免用拔牙侧咀嚼,儿童要选择合适软烂食物,避免食用辛辣、过热、过硬食物,防止刺激伤口,影响愈合。
口腔护理: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24小时后可轻柔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触碰伤口,儿童刷牙需家长协助,动作轻柔。
观察出血情况:密切观察唾液中带血情况,若持续出血或出血较多,应及时复诊。儿童需家长留意其口腔出血及全身状况,如有无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
休息:术后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儿童术后活动需家长监护,防止因活动导致伤口出血或愈合不良。
二、拔牙禁忌症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血压过高时(一般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不宜拔牙,否则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老年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拔牙风险更高,需在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后,由医生评估能否拔牙。
心脏病:处于急性心肌梗死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未控制的心律失常等情况时禁忌拔牙。有心脏病史且病情稳定者,也需医生评估心功能等情况后谨慎决定,儿童相对少见严重心脏病,但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情况需严格遵医嘱。
2.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时(血糖过高,一般空腹血糖>8.88mmol/L)不宜拔牙,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糖尿病儿童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且拔牙后要加强口腔护理和血糖监测。
3.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严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80g/L)拔牙易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问题,儿童严重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纠正贫血后再考虑拔牙。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拔牙易导致严重出血和感染,一般禁忌拔牙。
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功能障碍,拔牙会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绝对禁忌拔牙。
4.口腔局部急性炎症期
如急性牙髓炎疼痛剧烈但未开髓引流时,或急性牙龈炎、牙周炎处于急性炎症期时,拔牙易导致炎症扩散,需炎症控制后再拔牙。儿童口腔局部急性炎症常见于龋齿引发的牙髓炎等,要及时处理炎症后再考虑拔牙。
5.妊娠期
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拔牙易引发流产或早产,中间3个月也需谨慎,需充分评估后由医生决定是否拔牙,孕妇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儿童无妊娠期问题。
6.月经期:女性月经期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拔牙可能导致出血增多,一般建议避开月经期拔牙,儿童不存在月经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