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相关情况介绍
-病史采集:需了解患者运动相关情况,包括运动项目、强度、时间及运动量/方式改变情况,不同人群运动特点及有基础病者需特殊关注;还要询问跟腱部位外伤史及既往跟腱炎发作史。
-症状表现:有跟腱部位钝痛、刺痛或酸痛等疼痛,晨起或休息后活动时明显、活动量增加后加重;跟腱周围有肿胀,程度不一;存在跟腱部位活动受限,行走、上下楼梯、踮脚等动作困难。
-体格检查:压痛检查时跟腱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因跟腱受损出现疼痛且收缩力量减弱;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显示跟腱结构及周围情况,儿童检查较安全;X线用于排除跟骨其他病变;MRI能更敏感显示跟腱形态、结构等及判断严重程度。
症状表现:有跟腱部位钝痛、刺痛或酸痛等疼痛,晨起或休息后活动时明显、活动量增加后加重;跟腱周围有肿胀,程度不一;存在跟腱部位活动受限,行走、上下楼梯、踮脚等动作困难。
体格检查:压痛检查时跟腱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因跟腱受损出现疼痛且收缩力量减弱;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显示跟腱结构及周围情况,儿童检查较安全;X线用于排除跟骨其他病变;MRI能更敏感显示跟腱形态、结构等及判断严重程度。
运动相关情况:了解患者近期运动情况,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是否有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动方式改变的情况。例如,长跑爱好者突然增加长跑距离或频率,篮球运动员频繁急停急转等运动,这些情况都可能增加跟腱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运动方式有差异,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高强度的竞技运动或健身运动,女性可能在一些有氧操等运动中易出现跟腱问题;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跟腱愈合能力可能受影响,在运动相关病史采集时需特别关注。
受伤史:询问患者是否有跟腱部位的外伤史,如是否有过跟腱的直接撞击、扭伤等情况。既往是否有跟腱炎发作史也很重要,若有多次发作,需考虑慢性跟腱炎的可能。
症状表现
疼痛:跟腱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跟腱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或酸痛等。晨起时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开始活动时疼痛较为明显,活动后疼痛可能会暂时缓解,但随着活动量增加,疼痛又会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性质,而成年人相对能更清晰表达。
肿胀:跟腱周围可能出现肿胀,肿胀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可看到跟腱部位明显隆起。肿胀的出现与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会导致局部组织液渗出增加,从而引起肿胀。
活动受限:患者会出现跟腱部位活动受限的情况,表现为行走困难,尤其是上下楼梯、踮脚等动作时受限明显。这是因为跟腱炎症会影响其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活动受到限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和经常运动的人群,活动受限对其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办公室人群可能更易因活动受限而影响日常出行等。
体格检查
压痛检查:医生会按压跟腱部位,跟腱炎患者在跟腱的止点处或肌腱的病变部位通常有明显压痛。不同部位的跟腱炎压痛部位有所不同,例如跟腱止点炎压痛主要集中在跟骨的跟腱附着处。
捏小腿三头肌试验:让患者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医生握住患者足部,用力背屈踝关节,正常情况下跟腱会收缩使足背屈,但跟腱炎患者由于跟腱受损,会出现疼痛,且收缩力量减弱。
影像学检查配合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跟腱的结构,能发现跟腱是否有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情况,还可观察跟腱周围是否有积液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能较好地评估跟腱情况。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跟骨的其他病变,如跟骨骨折等,但对于跟腱本身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如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不过在初步筛查时仍有一定作用。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X线检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MRI检查:是诊断跟腱炎较为敏感的方法,能更清楚地显示跟腱的形态、结构以及是否有撕裂、水肿等情况。它可以准确判断跟腱炎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