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可根据病因分为胆源性、酒精性、高脂血症性、特发性等,根据病理分为急性水肿型(间质水肿性)和急性坏死型(出血坏死性)。胆源性与胆道疾病相关,多见于中年女性;酒精性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男性相对多见;高脂血症性与高甘油三酯等有关,肥胖等生活方式人群易患;特发性经检查仍不明病因。急性水肿型病情相对较轻,急性坏死型病情较重,前者胰腺间质水肿等,后者有实质出血坏死等。
一、根据病因分类
(一)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胆道系统疾病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最常见病因,尤其是胆石症。结石、蛔虫等原因可导致壶腹部梗阻,使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急性胰腺炎与胆石症相关,胆道炎症时,细菌毒素、游离胆酸、非结合胆红素等可通过胆胰间淋巴管交通支扩散到胰腺,激活胰酶。
2.人群特点:多见于中年女性,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胆囊结石发生率相对较高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高糖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胆石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几率;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二)酒精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长期大量饮酒是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诱因。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导致胰管内压升高;同时,酒精在胰腺内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症反应。研究发现,长期饮酒者胰腺组织中胰酶原激活相关的酶类活性增加,使得胰酶在胰腺内提前激活,引起自身消化。
2.人群特点:男性相对多见,与男性饮酒比例较高相关。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是主要危险因素,有长期酗酒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和饮酒时间的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三)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当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时,可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胰酶代谢异常等。过高的甘油三酯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损伤胰腺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胰腺的血液供应,同时干扰胰腺的正常代谢过程,促使胰酶激活,引发胰腺炎。一般认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1.3mmol/L时,发生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明显增加。
2.人群特点:可见于各年龄段,但肥胖、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尤其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肥胖男性可能相对更易受影响。
(四)特发性急性胰腺炎
1.发病机制:经过详细的检查,包括各种病因学筛查后仍不能明确病因的急性胰腺炎称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微小的胰管异常等多种尚未明确的因素有关。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胰腺对损伤因素的易感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目前没有特定的性别或生活方式的明显倾向性,但需要长期随访观察以排查潜在的病因。
二、根据病理分类
(一)急性水肿型胰腺炎(间质水肿性胰腺炎)
1.病理表现:胰腺体积增大,质地变硬,镜下可见胰腺间质水肿、充血,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胰管通常无明显坏死。胰腺的基本结构尚保持完整,炎症主要局限在间质,没有明显的胰腺实质坏死。
2.临床特点:病情相对较轻,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过保守治疗后多数可以恢复,预后较好。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因素如短期暴饮暴食等可能诱发,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
(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1.病理表现:胰腺实质出血、坏死,可见大片胰腺组织坏死,胰周组织也可出现坏死、出血,炎症可波及周围组织和器官。镜下可见胰腺细胞大片坏死,间质小血管壁坏死,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胰酶外溢至胰腺周围组织。
2.人群特点:病情较重,多见于有胆道疾病、酗酒、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基础疾病的存在会增加发病风险,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绝对的性别差异,但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



